中國政府選擇增長還是穩定?

© REUTERS / Jason Lee中國政府選擇增長還是穩定?
中國政府選擇增長還是穩定?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中國政府旨在降低企業債務水平的努力導致GDP增速放緩,惠譽評級公司警告。惠譽指出,中國經濟依靠投資增長,而投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是來自信貸資源。逐漸縮小信貸規模已經導致至少14家中國企業宣佈債券破產。如果這樣繼續下去,2022年後,只因縮小信貸市場,中國經濟就將失去至少1%的增長,惠譽預測。

幾十年來中國經濟一直依靠出口增長。然而2008年危機後,全球經濟,自然也包括貿易,增速放緩。中國被迫尋找新的增長點,並且很快找到。恰好是在2008年為了維持增長中國政府通過了向經濟注入4萬億元人民幣(5850億美元)的決定--相當於當時國家GDP的12.5%。而中央直接注資金額還不到該數目的三分之一。其中的主要部分是依靠銀行和非銀行部門的信貸資金。貸款主要用於長期的基礎設施以及以社會責任為導向的項目,因為在中國政府看來,在如此大規模的項目中最大量的經濟主體將長期運作,而這意味著,將維持經濟增長。然而這些措施同時也導致企業債務的增長:到2017年年底債務已佔GDP的近170%。

IMF第一副總裁:中國經濟表現良好 改革取得很大進展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IMF第一副總裁:中國經濟表現良好 改革取得很大進展
當然也有一些國家,像日本或英國,其債務佔GDP的比重大於中國。但在這些國家國債佔了大部分。實際上沒有一個國家的企業債務有如此大的規模。

中國政府已經宣佈將同債務作鬥爭是優先任務。與此同時,正如惠譽公司指出的那樣,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仍然過度依賴投資。而一旦縮小信貸市場,相應地也會出現投資熱度的降低。也就是說,將出現經濟增長的嚴重滯緩--實際上僅就因為減少信貸規模,就可降低一個百分點。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表示,新時代中國應當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和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為了脫貧,需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正如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東民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的那樣,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不可能不減少信貸規模。否則巨額債務就會變成定時炸彈。

劉東民說:"中國的企業債務規模確實很大,而且是全世界最高的。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中國的債務目前佔GDP比率大約為259%。因此,控制債務規模,推動企業‘去槓桿',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整體上,中國的企業債務規模情況是國有企業債務規模過高。未來國家對企業債務規模的控制,包括深化國有企業‘去槓桿',可能會導致部分企業的投資放緩,因為這樣一來銀行提供給企業的貸款就會減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國家經濟增長的放緩,因為經濟增長除了投資拉動外,還有很多方面的因素。特別是我國現在正在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後還會從很多方面入手增加投資,比如,民營企業的投資。實際上近些年民營企業的投資是下降的,但是控制企業債務規模與民營企業投資變化之間的關聯並不大。我相信,如果中國能夠把握好改革開放的方向,中國整體上的企業投資速度並不一定會放緩。此外,從長期來看,即使企業‘去槓桿'導致短期內企業投資增速的下降,這也是值得的。因為中國的確已經存在債務風險,我們必須要正視這個問題,堅定地推動企業‘去槓桿',才能夠化解債務風險,防止中國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這也是保障中國經濟增長重要的舉措之一。"

中國能否在經濟不出現急剎車條件下打贏貿易戰?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中國能否在經濟不出現急剎車條件下打贏貿易戰?
還在去年秋天中國央行前行長周小川就警告,中國現在要重點防止"明斯基時刻",即資產價值崩潰的時刻。"明斯基時刻"出現在經濟繁榮的最後階段,即當投資者對經濟的穩定如此充滿信心,進行著非常冒險的遊戲,而且是用貸款資金。最終導致借貸金額遠遠超過借款人的還款能力。

過度槓桿化的危險就在於,市場即使幅度不大的走低,也有可能導致其參與者的大量破產。例如,如果公司用自己1美元吸引1美元的貸款,那麼為了違約需要市場降低50%--而這發生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如果貸款資金比例增加,違約的可能性也將隨之增加。同時任何破壞穩定的事件都有可能引起大量拋售資產(還債),而這意味著,它們會迅速貶值,最終導致嚴重金融危機。因此,正如周小川指出的那樣,如果不迅速消除信貸泡沫,它可能隨時破滅。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