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麼,中國如何看待未來世界貿易體系呢?中國考慮過哪些方案,如果無法動搖特朗普的"死磕"、兩大經濟體進入真正的貿易戰?就此問題,我們向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徐飛彪進行了求證。他指出,目前兩國態度還相當的嚴厲,但尋找讓步的空間還在。
他說:"對此,中國的應對方案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對美國的喊話做出有理、有力、有節的回應。另外一方面,在WTO多邊貿易體制框架內就相關情況起訴美國。現在美國也即將派代表團來華談判,這其實已經亮明瞭美國的有意願談判的姿態。因為如果雙方真的互不相讓,結果只能是雙輸,這是誰都不想看到的結果。當然,這次談判肯定是不容易的,即將來華的是財政部長姆努欽、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以及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這四位強硬派,這絕對不會是一次輕鬆的談判。但至少雙方開展談判本身是一件好事兒,是事態向好發展的第一步。"
如果,談判無果而終,等待我們的將是甚麼?徐飛彪給出的預測令人不安。
他說:"中美如果發生衝突,肯定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在全球產業鏈日益緊密的時代,如果美國和中國貿易出現問題,受損的除了中美之外,韓國、日本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也都會受到損失,因為整個亞洲是一體化的產業鏈,彼此的聯繫是非常緊密的,就連美國企業也是這條產業鏈中的一環。貿易戰的結果必將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而且牽一髮而動全身,就像兩頭大象發聲爭鬥時,周邊的花花草草肯定是會被踩到的。"
中國似乎對貿易戰結果有著清醒的評估。但問題是,美國政府是否有這種理性,是否明白,意圖取得單邊優勢的想法將造成怎樣的可怕巨變?在這種情況下,世界貿易體系中的"體重小"但卻相當重要的玩家將不可避免的進行整合。新加坡發出的憂慮情緒,說明東盟國家正試圖在將要到來的世界颶風面前找到某種依靠。因此,李顯龍注意到,有必要對與中國和印度建立合作關係給予關注。而且,合作的目的是,聯合起來對抗貿易保護主義,保障經濟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