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目前美國的科技實力仍是全球第一,雖然中國的研發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中國距離美國的科技實力還是有相當的距離,我們還需要努力。以上幾組也反映了中國的科技是在飛速發展,這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中國在全球的研發投入佔比已經達到了21%,甚至更多。其次,科技創新去年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了52.6%,現在我認為已經超過了53%。也就是說,中國最近兩年的經濟已經由原來的要素投入、投資拉動、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內需驅動、科技創新驅動的增長模式。儘管我們的整體實力與美國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中國在全球很多科技領域都已經處於領先地位。"
多倫多大學的學者們得出結論,認為中國雖然目前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位居第二,但中國的科研潛力在穩步增加,在未來幾年內將把美國甩在身後,成為人工智能領域毫無爭議的領導國家。

很容易相信這些預測,因為中國政府制定了人工智能領域的極大發展計劃。中國國務院7月公佈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按照這一規劃,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在2020年前將積累228億美元,2025年將躍升為世界第一,市值將達到600億美元,而到2030年,將達到1500億美元。中國目前在人臉識別方面的一些技術就已經被公認是世界領先技術了。
其次,在中國人工智能研究領域,佔主導地位的是三家科技企業: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集團。中國科技部從這些科技公司中抽人,組建了首個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發展工作組。百度公司將負責無人駕駛汽車項目,阿里巴巴集團將負責智能城市和城市環境大腦中心,騰訊集團將負責計算機視覺。這樣,中國還將擁有另一個競爭優勢:廣泛涵蓋效應。科技巨頭們依靠活動規模,幾乎可以立刻把人工智能研發新成果引進到各種活動領域中、產品和服務中。
最後,還存在另一個重要因素:中國不惜砸重金,延攬全世界的人才和學者。如果說幾年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成為吸引全世界人才的中心,那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因特爾、微軟和谷歌公司的高等級人才都在前往中國尋找機會。按照《自然》(Nature)雜誌的資料,騰訊公司科研中心學者們的年薪可能達到100萬美元。這種開價在別處再也看不到,哪怕在硅谷也不存在。
按照中國科技部2016年的估計,為積極發展人工智能領域,中國需要500萬名專家。人才短缺問題似乎很快就將得到解決。歷史經驗表明,投資人力資源儲備是整個社會的財富保障。類似措施也曾經幫助英語國家致富,轉入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