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走的這步政治棋對歐盟與中國關係會產生重要影響。英國投票退歐以及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政治地位因在組執政聯盟接連失敗而被削弱後,法國試圖承擔起歐盟融合者的角色。為此法國需要對華的建設性政治關係以及中國對法國經濟計劃的支持。訪華給了馬克龍一個理想的機遇。因為所有其他除外,他已成為中共十九大後以及新年首位訪華的歐洲領導人。支持習近平通過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復興連接亞歐的海陸商路,是馬克龍作為總統首訪亞洲做出的富有遠見的一個舉措。中國也恰好是歐洲領導人可以向歐洲人乃至全世界表明自己雄心的平台。
馬克龍在給出法國對"新絲路"感興趣的信號後,同時提醒,古代絲路從未來都不只是中國人的,而"新路不能只有一個方向"。他強調,共同實施"絲路"項目,應能保證共同的知識產權、競爭以及對公開市場的准入。法國總統強調,"多邊主義意味著一個更平衡的合作",而"新的商路不能是通往新霸權之路,後者只能迫使所經國家陷入依賴境地"。
聖彼得堡大學專家亞歷山大·謝爾古寧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提醒說,歐盟暫時還沒有制定出針對中國"一帶一路"的統一戰略;也正因為如此,法國的立場是大膽的。
亞歷山大·謝爾古寧說:"歐盟暫時正在研究這一倡議,但不急於參與其中,因為還不最後確信所有方面的透明度。客觀上該倡議對歐洲國家有利,因為它是旨在發展經過俄羅斯和中亞通往歐洲的運輸線路。歐洲人都是些實用主義者,他們在研究這一倡議對他們有哪些利弊。法國決定響應該倡議,看來是為自己找到了某些好處。暫時還沒有歐盟委員會的官方立場。相應地歐盟每一成員暫時有明確自己對中國倡議立場的自由,就此發表意見。"
這位俄羅斯專家認為,說歐洲整體上對中國倡議持不信任和懷疑態度是不對的。意大利、西班牙、希臘、捷克以及中東歐一些國家都支持中國的這一倡議。北歐國家的歐盟成員也對同中國合作持積極態度,沒錯,但有時並不包括"新絲路"。那裡歡迎中國投資。因此現在就談論歐盟對中國倡議的明確立場還為時過早。目前歐洲國家都在單獨解決這一問題,但都彼此參考。法國的立場顯然能給中國倡議創造一個更積極的氛圍。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黃衛平認為,歐洲人不太瞭解中國的倡議,因此也就有了對它的相應態度。黃衛平認為,法國的立場可以促使它的歐洲夥伴重新看待這一倡議。
馬克龍此次訪華的一個目的,是減少法國300億歐元的貿易赤字。顯然參與"絲路"項目,是平衡對華貿易的手段之一。週二馬克龍向中法企業家(法方代表團中有50位企業領導人)建議為中國投資開放法國,以換取法國公司更大規模地進入中國市場。它同時警告,現存的貿易不平衡或導致貿易保護主義。
核能、航天航空以及農業食品部門被認為是帶動中法平衡的貿易投資出現新的增長的火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