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開始,其它領域也基本採取同樣的模式。新《國企法》和其指導規範中不再提及集中規劃一詞。而“計劃”本身,也基本理解為繳納所生產產品1/3作為稅賦。所有企業,現在都可自行計劃生產,只需將計劃通報上級單位即可。在上級批准“計劃”情況下所生產的產品,一部分以象徵性價格交給國家,其它則可在市場上出售。所獲得的資金(有時是美元或人民幣),用於購買原材料、發展生產基地和支付人員工資。
再有,正如蘭科夫所指出的,實際上,早前形成的模式已經合法化。即國企幌子之下,是私營投資者在運行。他們投入自有資金,實施管理。這表明,正在形成的企業家階層,正自信地看待未來。而且,經濟改革成果初現:2016年的收成是朝鮮歷史上最好的。儘管有外部限制,但其GDP出現了自1999年後的首次增長,創紀錄的達到了3.9%。
不管怎樣,國際社會針對朝鮮外貿的新一輪制裁,或中斷已經出現的增長趨勢。韓國專家認為,限制礦產出口,將使朝鮮GDP縮減2.5%。這是自1998年以來的最大跌幅。根據韓國情報部門預測,朝鮮經濟2018年還將縮減5%。從而將最近幾年的成績一筆勾銷。
如此預測的根據是,朝鮮經濟增長只能依賴於外部動力:用出口礦物原料、海產品和針織品去交換石油、國外設備和商品。但是,大家並不清楚朝鮮對外貿的依賴程度。據一些評估,依賴度要少於20%。值得一提的是,朝鮮遭受制裁已有多年時間。他們知道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
最近一段時間里,朝鮮傳出的是相互矛盾的消息:一方面,消費品價格在增長;另一方面,2017年進口諸如巧克力和啤酒那樣的商品數量卻在增加。再有,朝鮮市場上的穀物價格比一年前低。這說明,今年的收成不錯。因此,這個國家不會出現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那樣的大規模飢荒。
朝鮮經濟儘管最近幾年有了顯著增長,但它依然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也許,這也是優勢。要知道,此方面存在巨大的增長潛力。根據以往經驗,對管理方法進行簡單的修正,就可收穫相當不錯的結果。但誰也無法弄清,這個國家是否會有以往那樣的增長速度。看來,平壤的內部資源還可使用相當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