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Echo24》雜誌寫道,最近10年時間里,中國準備為海軍列裝核動力航母。目前,設計名稱為002的艦船正在上海造船廠建造。其結構類似美國軍艦。也許,將來還會出現其它此類型的艦船。下一個10年結束前,中國海軍將列裝003型排水量為10萬噸的核動力航母。這兩艘航母都將安裝彈射器。毫無疑問,航母的象徵意義或宣傳意義是重大的。看來,中國努力的目的,其中也是為了確認自己世界大國的地位。從中國新航母命名投票和爭執可以看出,航母的象徵意義扮演著重要角色。要知道,“台灣”號這樣的名稱始終排在前列。當然,問題還在於,中國是否要為自己選擇這樣的“挑釁”性名稱。不管怎樣,辯論過程本身說明:中國人明白航母具有怎樣的潛力。把美國作為榜樣,表明中國海軍希望壯大到美國海軍那樣的程度。《Echo24》雜誌這樣認為。
德國經濟部長吉普里斯(Brigitte Zypries)在北京論壇上用假定責備的話指出:“對我們和我們公司來說,非常重要的是,在此項目框架下,公開採購應是透明的,不應帶有歧視性。同時,還要遵守國際規則。”
歐盟一些國家並未簽署峰會聲明。達沃斯論壇後,中國領導人不斷批評貿易保護主義,並提倡自由市場原則和公開性(經濟上的公開性,而非社會公開性)。但很多西歐商界人士發現,中國國內市場有的時候並不遵守此類原則。歐洲人關注的,是如何將返回中國的集裝箱填滿。目前,歐盟確實存在與中國的龐大逆差問題。據統計,去年的逆差額超過1740億歐元。那麼,當地商界能否平衡來自中國的商品狂潮呢?僅有少數人預測,技術領域的談判也將折射到生產、商品交換和運輸走廊的貨物轉運方面。總體來說,能否對未來幾十年進行預測呢?要知道,很多有關中國和其它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預測都是誇大其詞。拉脫維亞《Latvijas Avize》對此謹慎地評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