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與俄羅斯水文氣象與環境監測署南北極研究所在北京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據俄羅斯南極考察隊負責人瓦列里·盧金通報,該舉措是由中方倡議的。盧金正在北京參加5月22日-6月1日舉行的合作發展國際議會。
中俄兩國整合力量以便完成昂貴的南極考察和物流任務。這些活動將在距南極站很遠的地方實施,因此,雙方合作將帶來協同效應。在京參加會議的俄羅斯專家這樣認為。
中國南極站緊靠俄羅斯科考站。中方考察隊員們使用俄羅斯的基礎設施,雙方簽有臨時使用俄羅斯"進步"站附近俄方起降跑道協議。
中國學者對其發現的冰下水庫研究非常感興趣。而俄方對研究"東方"冰下水庫擁有相當的經驗和成績。因此,兩國在研究此領域工作方面搞合作對雙方來說都是有利的。俄羅斯水文氣象與環境監測署南北極研究所專家維亞切斯拉夫·馬爾基亞諾夫這樣指出。這位專家對中國南極同行的工作已經觀察了差不多30年時間。當中國人建第一座南極站"長城"站時,馬爾基亞諾夫曾任喬治王島別林斯高晉站站長。
馬爾基亞諾夫在接受衛星網採訪時指出,中國開發南極的速度非常快,考察研究規模也非常大。開始時,中方是在喬治王島落地的。但這個地方,正如南極人開玩笑所說的,是一個大家都可以到達的地方。然後,中方向南極東部進軍,在俄羅斯"進步"站附近落戶,完成更為複雜的任務。再之後,中國同行建起內陸站,在海拔4100米的冰帽最高點設立"崑崙"季節站。目前,中國在羅斯海區域組建第五個考察站。該區域屬於第六大陸太平洋區段。
中國在南極,就像在其它地區一樣,在極力利用自己的資金能力,以期佔有主導性地位。馬爾基亞諾夫這樣認為。
他說:"為何要在人類難以生存的冰帽上建季節性的‘崑崙'站?已經有過不得不將人員從那裡緊急撤離的情況。原因在於,這裡是最高點,以此證明,中國人是最優秀的,他們可以在那裡從事鑽探,獲得地球上最古老的冰樣。俄羅斯在‘東方'站已經工作了25年,冰層已經完全鑽透了,獲得了差不多60萬年前的冰樣。但中國人想拿到100多萬年前的冰樣,為此建立了昂貴的南極站,推進耗費巨大的項目。中國南極人購買了Basler Turbo公司的美制DC-3型飛機,雇傭了加拿大 Ken Borek Air 公司擁有南極豐富經驗的飛行員。去年一整年,他們都駐紮在俄羅斯的‘進步'站,落實南極飛行項目。"
據馬爾基亞諾夫介紹,中國已在南極內陸組織起交通網絡。俄羅斯有9台越野車,而中國的越野車數量約為20輛。最近幾年中,中國對所有的南極站都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從裝備水平看,任何一個國家的實驗室都羨慕不已。儘管中國南極人成績斐然,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難。俄專家指出。
他說:"中國專家對與俄羅斯南極人合作總是抱有很大的興趣。我覺得這裡的原因是,儘管購買設備的投資很大,但中國南極專家在專業水平方面還有一定的問題。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我們普通機械師為中國同行提供設備方面的幫助。看來,花掉了不少資金,但還沒有獲得所期待的結果。"
有52個國家簽署了《南極條約》。在南極工作方面,中國居於領先地位。簽約框架下舉行的一系列論壇首次在中國舉行,這也證明瞭中國在南極研究方面的日漸增長的角色。在北京論壇上,中方表示,南極工作完全出於科學目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院生在接受衛星網採訪時也闡明瞭這一點。同時,他駁斥了西方國家有關中國準備利用南極自然資源的指責。
他說:"西方媒體的報道並不屬實。現在全球都在關心氣候變化問題,南極是研究氣候變化問題的關鍵地區。各國通過研究南極,分析氣候變化的歷史和現狀,從而對未來的氣候變化趨勢作出更為準確的預測。南極的礦產資源和其他大陸情況相似,因為如果將南極的冰蓋去掉,這裡也有山脈、平原、湖泊和河流 ,存在各種礦產資源。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了南極礦產資源開發熱潮,當時很多國外的公司都計劃開採南極的礦產資源。90年代初期,大家逐漸認識到南極是世界上的一片淨土,開採礦資源會影響這裡的環境,要保護南極的環境就必須停止開發礦產。 1991年10月在馬德里通過了《南極環境保護議定書》,凍結了南極的礦產資源開發。鄧小平曾提出,中國要為全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共享。中國在南極的活動一直遵守條約內容。而且,中國在南極的活動都是科學考察性質的,主要研究的科學問題是全球氣候變化,我們並沒有為開採南極礦產資源開發做任何準備。"
中俄兩國在北京簽署的框架協議中強調,將秉承《南極條約》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