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名為《全球大氣污染輸送和國際貿易的跨界健康影響》的論文發表在本週三出版的《自然》雜誌上,是由來自中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學者與外國團隊合作完成。該論文主要針對全球貿易導致的空氣污染跨境傳播。
據美聯社報道,該論文顯示,每年全球有至少75萬人因跨境貿易產生的空氣污染而過早死去,佔全球因空氣污染致死人數總數的1/4。在這75萬人中,有超過一半(41萬人)是因來自別國的空氣污染而提前死亡。
東安格利亞大學國際發展學院氣候變化經濟學教授關大博對美聯社直言:“(空氣污染)已經不再是地方問題,而需要全球合作。”
論文顯示,2007年中國製造的PM2.5污染,導致西歐和美國總計3100人提前死亡。論文作者之一、加州大學教授史蒂文·戴維斯認為,來自中國的污染會影響日本和韓國,但大部分時候,這些污染在穿過太平洋後會顯著減弱,而來自印度的污染則直接威脅到很多人口眾多的鄰國。
論文第一作者、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張強表示,研究首先發現,全世界一年中因空氣懸浮顆粒死亡的345萬人中,有250萬與商品的製造、運輸及消費有關。
美聯社說,一般而言,在哪些勞動力成本低、環保標準寬松的國家,因製造業帶來的環境負擔最重。但該研究團隊表示,這是首次把全球範圍內因空氣污染而早死的案例,與國際貿易聯繫到一起的研究。
論文中談到,西歐地區的消費行為,與其他國家 17.3萬例的空氣污染死亡案例有關,美國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則導致其他國家10萬人因空氣污染而死。在中國,每年死於因別國消費而導致的空氣污染的人數達到23.8萬人,這一數字在印度是10.6萬,在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是12.9萬。
戴維斯對美聯社承認:“我們對這些地區的空氣污染有責任,我們因為海外消費者的身份受益。”他和其他一些專家都認為,如果把製造業像特朗普總統希望的那樣帶回美國,美國也會遭遇空氣污染,但因為美國的排放標準更嚴格,因此全球範圍內因空氣污染而死的人數將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