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政府上任後,該國在墨西哥及其他太平洋沿岸拉美國家市場的存在呈現真空趨勢,而中國定不會放過填補空白的機會。俄羅斯科學院拉美研究所副所長鮑里斯·馬丁諾夫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做出了這種預測。
《人民日報》2月2日刊文稱,特朗普強硬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給拉美國家施加了巨大壓力。並指出,特朗普計劃將一些企業遷回美國本土,並對從墨西哥進口的部分商品徵收20%的關稅,以減少對墨貿易逆差。文中指出,墨西哥已與中國簽署協議,中國安徽江淮汽車集團(JAC)將在墨西哥進行組裝生產。按計劃, 2017年下半年將出產首批汽車。
此文的刊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它發出了這樣一個信號:中國不僅不會再置身於拉美的變化之外,而且打算積極主動地做出回應。因此,觀察人士對中國負責外交事務的國務委員楊潔篪去年12月中旬的墨西哥之行予以了特別關注。出訪日期定於此時並非偶然,楊潔篪幾乎是在特朗普團隊剛剛聲明將重新審議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條件後立即出訪。
楊潔篪與時任墨西哥外長的克勞迪婭·魯伊斯·馬謝烏舉行了會晤,雙方決定"深化互信",並就兩國戰略合作問題"開展雙邊對話"。據墨西哥外交部消息,會上雙方討論了擴大兩國貿易投資關係及拓展航空合作等問題。楊潔篪還對墨西哥總統涅托進行了"禮節性訪問",儘管正是涅托取消了多個與華鐵路和貿易項目,致使兩國經貿關係"有所降溫"。而在楊潔篪出訪前夕,中國公司中標墨西哥兩個深水石油區塊。
中國很可能會成為墨西哥市場的大贏家,因為它會填補這裡出現的空白,畢竟特朗普的"孤立主義"路線已眾目昭彰。馬丁諾夫指出:
"中國正抓住這一契機,畢竟中國的拉美政策一貫是有的放矢的,是側重經濟的。中國在拉美市場積極與美國較量,而美國即便在著名的孤立時期也仍在自己的後院(拉美)發號施令。但今天‘後院'的概念已經不現實了。拉美國家在經濟上、最重要的是在政治上表現出更強的獨立性,甚至大大降低了對發達國家的依賴。所以這是一種相向運動。也就是說,不僅中國在走向拉美,而且拉美也越來越有擔當,也會意識到自身利益的多樣性,而向中國敞開懷抱。"
中國對拉美傳統出口商品的巨大需求是該地區克服2008年危機及落實重大社會計劃的強大助力。拉美國家對此銘記於心,因此中國對其而言變得非常重要,其中就包括墨西哥。近年來該國在北美自貿協定中並不好受,因為其80%的對外貿易依賴美國。由於單方面受制於美國市場,所以在2008年經濟危機時墨西哥元氣大傷,如今它在努力把握機會,通過與中國發展關係實現本國經濟的多樣化。
墨西哥、秘魯、智利、哥倫比亞和哥斯達黎加建立太平洋聯盟,旨在開拓新的銷售市場。曾有人預測,在墨西哥、智利和秘魯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後,該聯盟將徹底倒向TPP。如今特朗普已對TPP已划了叉號,使太平洋聯盟有更多的理由轉向中國。中國是秘魯和智利的最大貿易夥伴,是太平洋聯盟其他國家的第二大和第三大貿易夥伴。
這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拉美一體化組織,與中國的合作也最為緊密。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專家葉連娜·阿拉波娃指出:
"拉美國家的一體化意願,在我看來,非常強烈。因此他們將極其頻繁地與中國舉行多邊及雙邊會談。例如秘魯,這個國家持有非常積極的一體化立場,與地區內夥伴國簽署了大量雙邊自貿協議,還可能會宣佈將與東盟國家開啓談判,與越南談判,也可能與印尼談判。而秘魯與中國的聯繫最密切,也最具有戰略意義。"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鳳英就中國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分析:
"特朗普對原有的多邊合作形式不感興趣,他更傾向於通過雙邊形式開展合作。原來北美自貿區就只有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現在拉美要重新組合。墨西哥也應重新考慮自己的屬性,過去它一直認為自己是發達國家,尤其是2014年加入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後,實際上它就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這樣的重新組合就為中國提供了新的機遇,這個機遇的關鍵就是選擇--拉美和亞洲的合作會進一步加快,北美其他國家與亞洲的合作也會加快。例如,加拿大就已經預見到這一點,該國對中國倡議的亞投行、FTA談判都積極響應。我認為,"危"和"機"永遠是同時存在的,在一方看來是危機,或許在另一方看來就是機遇。墨西哥應更加關注亞洲和拉美的市場。現在這種情況下,各國都應"抱團取暖"。中國的機會是存在的,同時也有危機。例如,美國等國政策的不確定性,使我們很難制定出國內的宏觀政策和國際投資規劃。最關鍵的是,各國都應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所有的新興市場只有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處理複雜的國際環境,尤其是面對美國這種出爾反爾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