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中每年的軍事合作規模已經超過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即便是考慮到通貨膨脹,就俄羅斯向中國提供的軍事產品和服務項目而言也可以說,俄中兩國已重回到“過去的友好時代”。同時目前俄羅斯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要比15年前底,俄中軍事合作比以前更加多樣化,更加深入。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或者是去年,或者是紹伊古訪華前的2016年的頭十個月,俄中軍事合作規模超過30億美元。歷史上對華最大規模供應記錄是在2002年,當時為27億美元。考慮到通貨膨脹,這相當於2016年的36億美元。由此可見,即便從1992年到2003年俄中軍事合作“黃金時代”的年交易額記錄還沒有被打破,但是總體上講,合作已經回到當時的水平。當然,無論是從中國在俄羅斯武器出口的角色這一角度看,還是從合作的內容和形式來看,現在與過去都有很大差別。
在90年代至本世紀初中國曾是俄羅斯武器的最重要的市場。在個別年份對華出口份額曾佔總出口額的50%。而如今對華出口份額勉強超過俄羅斯軍事出口總規模的20%。而且,如果說過去俄羅斯軍工主要依靠出口武器的話,那麼現在這筆收入僅佔第三位,要比裝備本國軍隊和生產民用產品的收入少。
供應的產品也發生了變化。大量供應現成武器如今已不扮演像以前那樣的重要角色。從各方面看,年總價值超過30億美元的合同還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對華供應S-400防空導彈系統和蘇-35戰鬥機之前就已實施。這意味著,幾乎整個供應規模全由發動機和為中國武器配備的其他高技術配件以及俄羅斯在華參與的聯合武器研制項目來確保的。
這些合作形式,與90年代相比,具有更大的優勢。俄中企業確立了更高的合作和相互依賴水平。兩國工業專家有了更緊密接觸的可能性。這讓人們對進一步擴大合作,包括在民用生產部門,寄予了更大的希望。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台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