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開始,中國公司簽署了總額為645億美元的兼並交易,創下了記錄。這大概相當於中國公司本年度海外兼並額的1/3。他們實現的2000億美元交易額同比幾乎增加了兩倍。這在美國引發不安。同時,國會議員還有其它驚慌之處。中國國有公司在購買或者實際控制美國公司之際,可能會利用技術、信息和在市場上的地位為中國國家利益服務,但卻有損於美國的國家安全。
國會議員首次提出修改現行法律的建議。其目的是限制中國在美國並購市場(M&A)上從事交易。早前也曾有過定向限制中國公司的問題,但通常僅是向北京施加壓力的工具,進而擴大美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可能性。
歧視性建議是在美國新當選總統特朗普團隊正在制定政策並挑選新政府要員之際提出的。這些人將負責經濟和國家安全。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中美關係專家亞歷山大·拉林對此也給予了關注。
他說:“因新總統選舉,一些想重審與華關係的力量活躍起來。特朗普本人也曾經發表過相當轟動的選前聲明,指出將在新基礎上重構與華關係。其中包括,對中國商品實施高關稅。目前,世界也都在關注,中美關係、其中包括經濟關係將走向何方。向國會提交此類建議表明,特朗普在美國商界有一定的支持度。也就是說,他在大選期間的古怪聲明並非空穴來風,是有一定基礎上。很自然地,北京對此也有憂慮之處。此前中方曾指出,有必要努力進一步發展積極而富有建設性的中美關係。中方強調,兩國在此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而中國提出的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想法是良好的支撐。事情發展表明,北京對未來關係的憂慮是有基礎的。完全有可能,我們將看到中美經濟關係將出現一定的緊張。我認為,可能會有嚴重的、重要的事件,儘管很難預測,美國在與華貿易衝突方面將走多遠。”
美國國家委員會建議限制中國公司進入M&A的想法可能會鞏固中國海外最大交易案反對者們的地位。據悉,中化集團(ChemChina)動用430億美元收購世界大型植物和種子公司瑞士先正達(Syngenta)。而這家公司的主要市場是美國。目前,有關禁止此項交易的決定在歐盟不知所終,審議期限也數次向後推移。據路透社報道,決議案可能將在2017年3月做出。與此同時,美國參院有影響力的愛荷華州議員秋克·格拉斯里(Chuck Grassley)擔心,中化集團具備免疫能力,可規避美國法院可能的司法訴訟。
據《商報》援引德國聯邦調查局信息報道,今年5月,愛思強(Aixtron)公司已經同意中國芯片投資基金Fujian Grand Chip Investment Fund(FGC)的德國子公司Grand Chip Investment的收購,價格是6.7億美元。
此次醜聞發生後,有報道稱,德國政府支持在歐盟框架下建立新的規則。這些規則可為歐盟成員國戰略領域公司在中國投資商並購方面提供保護。德國經濟部副部長馬赫尼(MatthiasMachnig)直接宣佈,政府對中國投資商參與交易數的增長感到不安。這些交易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德國技術,“而不是向德國投資”。據M&A資料,中國公司海外並購中,德國股本在美國之後佔第二位。
美國試圖對中國公司設立政治障礙是在中國於美國市場又獲突破背景下發生的。11月17日,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與美國榮鼎咨詢公司17日在上海聯合發佈報告。其內容有,2015年,中國對美直接投資超過150億美元,歷史上首次超過美國對華投資。據報告分析,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以及經濟結構的快速變化,直接推動了中國對美直接投資歷史上首次超過美對華投資。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外國投資研究所副主任張菲就中美投資領域關係接受衛星網採訪時指出:“美國與中國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國間經貿關係和人員往來非常密切。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四大進口來源地。近年來,雙向投資已成為中美雙邊關係中的頭等事務。2015年,中國對美直接投資超過150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對華投資,截至2015年底,中國企業在美累計直接投資466億美元,在美國也已直接創造了超過10萬個就業崗位。與此同時,截止2015年底,美對華投資項目累計達6.6萬個,實際投入774.7億美元,美國企業在華僱員總數超過160萬人。中美雙向投資的效益已覆蓋兩國90%的州和省。”
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也曾經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了中海油、華為等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收購。如果美國國會通過提議阻止中國國企收購美國股市,等同於歧視中國公司,把經濟問題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目前中美BIT談判過程中,中國的訴求主要是要求美國國家安全審查的透明和公正,美國的訴求是要求中國擴大投資開放的行業領域。中美兩國致力於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日益密切的雙邊貿易投資關係,已經成為中美合作共贏,持續友好的“壓艙石”。鑒於該項提議對中美關係的嚴重損害,美國國會應該會非常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