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菲律賓若退出國際刑事法院表明其反對西方國際政治干預的態度

© REUTERS / Jerry Lampen/File PhotoЗдание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уголовного суда в Гааге
Здание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уголовного суда в Гааг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衛星新聞北京11月18日電 中國金杜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勝博士在接受“衛星”新聞通訊社採訪時表示,政治因素對國際刑事法院(ICC)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如果菲律賓選擇退出ICC,可以視為是一種反對西方國際政治干預的表態。

菲律賓總統羅德里戈·杜特爾特17日表示,不排除菲律賓退出國際刑事法院。南非司法與獄政部長馬蘇塔10月21日宣佈,南非已正式啓動退出《羅馬規約》的程序。布隆迪總統恩庫倫齊扎10月18日簽署了退出國際刑事法院的法案。西非國家岡比亞10月25日也宣佈退出國際刑事法院,並指控該法院只會設法起訴非洲人。

陳勝表示,菲律賓總統關於可能退出國際刑事法院的表態,反映出兩個方面:一是對於ICC設立至今令人詬病的“政治干預”問題的不滿,二是出於菲律賓近期的內政措施可能會引發ICC調查的擔憂。結合菲律賓總統杜爾特當選以來,反復強調要擺脫國際干預、外國駐軍,對美國等西方國家言辭激烈。如果菲律賓真的選擇退出ICC,可以視為是一種反對西方國際政治干預的表態。

政治因素客觀存在

陳勝認為,政治因素對ICC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他分析道,根據《羅馬規約》,國際刑事法院的締約國以及聯合國安理會有權向國際刑事法院提交顯示一項或多項犯罪發生的情勢。這樣看來,國際刑事法院勢必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因為不論是締約國還是安理會,很有可能會出於政治目的的考慮而向國際刑事法院提交。

俄外交部稱國際刑事法院未能成為獨立權威的機構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俄外交部稱國際刑事法院未能成為獨立權威的機構
專家繼續道,自2002年ICC成立以來,絕大部分審理的案件針對的是非洲國家。目前國際輿論中也指責ICC在特定事件中並未真正意義承擔起打擊國際犯罪的角色,成為大國打擊小國的工具。例如,在利比亞情勢中,ICC僅針對卡扎菲政府進行調查,卻並未對北約涉及平民的空襲行動投入精力。

此外,專家認為,《羅馬規約》對於檢察官自行調查權缺乏必要的制衡。根據《羅馬規約》第15條只要檢察官認定有合理的調查依據,不需要締約國或者安理會提交情勢就可以自行對某些地區的情勢開始或進行調查。在前述政治因素影響的情況下,ICC在調查《羅馬規約》涉及的相關國際性犯罪時,可能被利用為干涉國家內政的工具。

擔憂引發ICC調查

陳勝表示,杜爾特當選後推行了一系列強硬且極富爭議的措施打擊國內的毒品犯罪。特別是允許“法外處決”毒販的相關政策措施,導致了國內大量的殺戮情況出現,引發了聯合國人權高專等國際組織的不滿。上述政策很有可能觸發《羅馬規約》第七條項下的危害人類罪,此前ICC總檢察官法圖·本蘇達亦聲稱要對此進行監視。

專家繼續道,但是《羅馬規約》第十條以及第十三條僅將ICC管轄權局限在:《羅馬規約》締約國和聲明接受ICC管轄的非締約國領域內發生的或由這些國家的公民所犯下的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罪、侵略罪。

杜特爾特:菲律賓或隨俄羅斯退出國際刑事法院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杜特爾特:菲律賓或隨俄羅斯退出國際刑事法院
陳勝認為,如果菲律賓退出了《羅馬規約》,則除非聯合國安理會向ICC檢察官提交菲律賓境內的相關情勢,否則ICC無權針對菲律賓境內發生的事宜進行審理。因此,不能排除杜爾特此舉的目的在於避免ICC針對其發起“法外處決”政策進行調查處理的風險。

他指出,目前國際法基本原則遇到的最大挑戰,在於各國對於該基本原則的遵守。改進的關鍵並不在於原則本身,更在於強調各國國際關係的法治化、確保國際法框架對於各國的約束力,反對雙重標準的適用和解釋國際法。同時,各國應當在平等協商的途徑下,建立國際法的管制秩序,作為國際法的基本保障。

根據聯合國1998年外交全權代表會議通過的《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的規定,位於荷蘭海牙的國際刑事法院於2002年7月1日正式成立。國際刑事法院負 責審理國家、檢舉人和聯合國安理會委託其審理的案件,有權對種族滅絕罪、戰爭罪、反人類罪和侵略罪四類罪行進行審判,但只能追究個人的刑事責任。

截至2015年10月6日止,全球已經有134個國家簽署了《羅馬規約》,並有123個國家批准了《羅馬規約》,但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國、俄羅斯和美國,以及印度、以色列等國均未加入該規約。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