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將把重點轉移到國內市場。也就是說,中國將更換本國的整個經濟發展方式。並從減少工業投資開始。中國人認為,再沒必要僅僅為了滿足生產本身而生產國內市場不需要的商品。因此中國政府決定未來五年將縮小生產規模,實現轉型,同時擴大消費者的數量。中國高層的動機不言而喻。把內部市場變成民族經濟的牢固基礎,這將大大降低全球經濟波動對它的影響。這就意味著,計劃一旦實現,中國就完全不再需要歐美消費市場。當然北京不會放棄外貿,而是外貿對民族經濟的重要性屆時將從第一位退到第四位,"在線媒體"的文章指出。
Utro.ru網站最近刊登的一篇文章稱,中國政府對未來充滿信心。正如中國總理李克強所說的那樣,推進結構性改革,深挖國內需求潛力,將有助於避免經濟"硬著陸"。它們將給市場帶來新的活力,保證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有能力解決金融風險問題。去年許多部門和企業遇到一些困難,導致金融部門壞債增長。政府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穩定去年一度劇烈波動的股市。中國總理還強調,政府不會允許再降低煤炭和鋼鐵行業產能過剩時出現大規模失業現象。專家們認為,僅在煤炭業降低產能,中國就要重新安置大約180萬就業。解決產能過剩,中國將有多達300人失去生活經濟來源。李克強指出,為瞭解決這個問題,國家將拿出1000億元安置職工,Utro.ru的文章寫道。
《獨立報》的文章則注意到,人大和政協兩會的一個重要看點是未來五年GDP的年增長幅度介於6.5-7%之間。給未來五年經濟增速確定一個區間,顯然表明與以往的精確數字大不相同。之所以必須這樣做,是因為中國去年GDP增幅為6.9%,創25年來新低。李克強稱較低的增速為新常態。國家必須與其適應,因為目前的經濟總量遠遠高於90年代和本世紀初。他同時承認,"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困難更多更大、挑戰更為嚴峻,我們要做打硬仗的充分準備"。許多西方專家認為,中國的統計數字與實際有別,但是可以對其核查。美國經濟學家Nicholas A. Vardy把中國海關數據同中國出口數據作一比較後發現,指標是吻合的。這說明甚麼?假如中國增速不是6.9%,而是像一些媒體和研究者指出的那樣,為2.5%的話,那麼就會產生一個問題:為甚麼需要大量進口?答案就在於,經濟的增長需要進口。去年進口規模的減少還說明存在一個好的趨勢。中國今天已經比以前較少依賴外部世界,《獨立報》指出。
Regnum網站援引國際能源署執行總裁比羅爾的話報道稱,2015年中國CO2減排量位居全球第一。去年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由於減少了主要能源的煤炭用量,CO2排放量下降1.5%。2015年燃煤發電量幾乎佔全部發電量的70%。中國正在逐漸擺脫煤炭,轉而利用再生能源、天然氣和核能。未來5到10年中國生態化境將有大的改善,Regnum援引國際能源署執行總裁的樂觀預測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