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澳大利亞之所以打算建設一支新型的、更強大的海軍,即使從理論上看,除了想要制衡中國外,再無其他原因可言。這裡所指的,絕不是澳大利亞為應對來自中國的地緣政治威脅將要實施的防禦政策,而是跟隨美國一同竭力遏制中國的政策。
澳大利亞軍力的提升,離不開同美國的結盟。澳大利亞的資源有限;而美國則債台高築,又陷入東歐和中東衝突。它的地區盟友的軍事角色自然就得到提升。它們的軍力將得到加強,動用這些軍力的範圍將不斷擴大。
這一進程不會僅局限於發展美國地區盟友的軍事力量。在美國人的言論中,越來越能經常聽到“航行自由”和“中國威脅”等言辭。並用這些言論去影響地區新一代政治精英。
即便中國時而能讓中美關係出現一定的穩定,這些地區的國家中受到美國言論影響的反華政治力量,也會千方百計製造衝突,就像在俄羅斯同東歐國家、尤其是同波蘭和羅馬尼亞關係的發展中所看到的那樣。
至於澳大利亞是中國最重要的礦產資源供應國,以及從整體上講中國所扮演的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火車頭的角色,也難以阻止這裡出現穩固而廣泛的反華聯盟的趨勢。經濟實力不會自動變成政治力量,為此還需要許多條件。
幾十年來中國對經濟外交的作用估計過高,低估了政治、意識形態和軍事等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中國人一直很天真地以為,只要增加貿易和投資規模,就能在地區影響力上與美國一比高低。
本以為這會影響諸如韓國或澳大利亞等美國一些盟友的政策,然而在現有條件下,沒有積極而活躍的外交政策,沒有誘人的意識形態,沒有與鄰國民眾個別階層直接對話的能力,要想做到這一點是不可能的。
的確,中國刻意“保持低調”的戰略,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至本世紀初,出色地發揮過自己的作用,然而還在2008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時期就已出現了改變這一戰略並同時推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政策的條件。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中國都錯過了新時代開始這個最佳時機:必須進行的轉變姍姍來遲,且規模有限,因為遇到了來自習慣了過去生活的中國部分精英的強大阻力。近年來中國雖然在南海取得了戰術上的成績,同東南亞個別國家(例如,同泰國)的關係上也得到了加強,但卻給了美國同傳統盟友強化同盟關係的機會, 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在經濟上通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強化美國在亞洲的舊有軍事盟國,已是既定事實。中國若不組建自己的聯盟,若不制定自己的誘人的同盟內部關係模式,就不可能阻止這一進程。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台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