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成立了新的協調機構——習近平親自掛帥的國家安全委員會。這也可以解釋在新通過的《安全法》中,對國內外威脅做出了全面的定性描述,並給出了為消除這些威脅國家應採取的對策。該法律文件同時表明,中國國家安全領域政策的透明度和公開性日漸增強。
恐怖威脅成了破壞中國國內穩定的因素之一。所以在該法的首要任務中,包含“防範和依法懲治境外勢力的破壞、顛覆、分裂活動”。
最近幾年中國發生多起嚴重事件,極端分子的襲擊對象越來越經常是平民。恐怖分子行動的主要目的是製造恐怖氣氛,好讓當局亂作一團、難以應對。在中國大陸境內採用的戰術非常類似基地組織的行動。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安全部門在新疆開展的同極端組織的鬥爭,多年來一直受到許多西方人士的指責。他們說甚麼,壓制宗教自由,違反人員。顯然,這只能有利於極端分子。
就像在中國遭遇恐怖襲擊時那樣,西方顯然希望中國在新的威脅面前軟弱無能、束手無策。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汪曉風認為,中國被迫對網絡空間快速變化的形勢做出反應。
汪曉風說:“就信息和網絡安全而言,2013年和2014年發生的斯諾登事件、中美經濟網絡間諜引起的糾紛等是觸發因素,大的背景還是互聯網和中國的經濟社會運行結合得越來越緊密,中國的網絡在關鍵基礎設施、日常的系統、銀行系統和網絡活動中都有新的風險和新的威脅。把網絡和信息完全納入到國家安全領域,這也是在大形勢之下的綜合考慮。”
北京在該領域的立場接近莫斯科的立場。俄羅斯與中國認為,有必要在網絡安全領域通過廣為接受的行為準則,一些國家在互聯網領域獨斷專行是不可接受的。在習近平主席今年5月訪問俄羅斯時,雙方簽署了在保障國際信息安全領域開展合作的政府間協議。莫斯科與北京將聯合抵制利用信息技術破壞國家主權和安全、干涉別國內政、破壞他國國內政治和社會經濟形勢穩定的企圖。毫無疑問,在確保共同安全方面的合作仍將是俄中兩國戰略夥伴關係的重要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