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非是兩國領導人互訪行程安排上的巧合,而是中印關係日益密切的象徵。兩國領導人還從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進行回訪——習近平訪印後僅過去8個月。
這些戰略的制定者和帶頭人彼此見面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解決如何在中印仍然互為經濟和政治對手的條件下做到肩並肩這個問題。俄羅斯專家馬斯洛夫注意到了阻礙中印尋找兩國利益交叉點的暗礁之一。
他說:“中國不想把決定權交給印度,就像不願交給任何國家一樣。它把自己看成是亞洲的唯一領袖。我們看到兩國貿易合作規模在不斷擴大,在印度開辦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但在五六年的時間內,合作未必會是全方位的。如果美國對印度施加更大的壓力,而印度認為同中國合作畢竟更有利、更放心,那麼可以期望兩國合作規模將急劇擴大。但我不認為印度的政治精英會積極支持這一點,因為印度對華並不總很友好。”
這不僅是因為由來已久的邊境問題。中印兩國都在爭取擴大自己在亞洲的勢力範圍,包括在印度洋。專家們深信,隨著兩國經濟潛力的增長,雙方的利益衝突將會加劇。俄羅斯政治學家沃洛金認為,全球性變化也會產生影響。
他說:“當然,印度和中國不僅以前一直是、而且將來也會永遠是競爭對手。這一局面不會很快改變。但是它們的對抗程度會降低。在爭奪消費市場和勢力範圍方面的競爭,將會有所減弱。印度過去和現在都認為南亞是本國利益所在地區,但現在我們看到世界政治出現了一些其他趨勢:一些力量正在走向團結,抵制以西方和西方中心主義者為代表的舊的國際秩序。所以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將會逐漸減少,即便不會化為烏有。”
俄羅斯專家紹米揚還注意到中印關係發展的兩個新趨勢:合作中明顯的實用主義和全球範圍內的合作,儘管美國企圖讓中印頭碰頭、相互爭鬥。重要的還在於,莫迪訪華的背景是中印關係逐漸正常化。
紹米揚說:“這一進程是成功的。它讓兩國能夠簽署重要的經濟協議。兩國在一系列地緣政治問題上持有共同或接近的立場。這也表現在兩國對待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中印兩國沒有參加制裁,基本上理解俄羅斯的立場。從地緣政治角度看,這非常重要。”
專家們沒有期望莫迪此次訪華會給邊境問題的解決帶來甚麼突破,或讓印度在對待達賴喇嘛的態度上會有甚麼改變。然而將要簽署的一攬子協議的分量,總的來看要比8個月前兩國峰會期間簽署的協議的分量重得多。當時簽署了12份協議,總金額達200億美元。這一次,兩國領導人都準備作具有政治遠見的楷模,不會讓政治問題影響經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