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蘇兩國軍事合作過程中,有些篇章並不為大家所瞭解。比如,1942-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大顯身手的蘇聯高級將領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就曾以蔣介石軍事總顧問的身份在華待了1年多時間。
書中寫道:“我赴華行程定於1940年12月中旬。當時,南京被佔,中國中央政府已經遷往重慶市。與我通行的還有15名軍事顧問和軍事專家。與此同時,蘇聯政府還給蔣介石送去了150架戰鬥機、100架轟炸機、300門大炮和500輛裝滿彈藥和配件的卡車。”
蘇聯軍事顧問團於1941年新年來臨前一天抵達陪都重慶。當天,崔可夫就被引見給中國中央政府最高統帥。《在華使命》這樣寫道。
“當時,蔣介石已經知道從莫斯科運來了軍事援助。他首先向蘇聯政府表示感謝,此後又談及戰場上的形勢。我問道,中國軍隊從數量上要遠遠超過日本軍隊,為甚麼無法戰勝侵略者?‘日本無法戰勝中國!’蔣介石堅定地宣佈說。‘中國是無法戰勝的。對於中國來說,抗日戰爭是一場疾病,僅此而已。生病,早晚都能治癒。’”
崔可夫認為,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角逐,對共同事業形成了阻礙。1937年8月,兩黨就建立統一抗日陣線達成了共識。但不久之後,雙方就出現了裂痕。據崔可夫回憶,共產黨的聲望日隆,這一點讓蔣介石深感憂慮,甚至要比日本人取得軍事勝利還要憂心。不睦終於導致武裝衝突。1941年1月,發生了“皖南事變”。新四軍皖南部隊大部被俘、失散或犧牲,軍長葉挺被扣,副軍長項英遇害。
對此,崔可夫的孫子、軍事史學家尼古拉·崔可夫進行了介紹。
他說:“爺爺試圖從蔣介石那裡弄清原委。但蔣委員長做出一副並不瞭解中共軍隊遭到攻擊的事實,或者說,他不明白,其軍事顧問從哪裡獲得了這一消息。國防部長何應欽也裝作不瞭解情況的樣子。由此,崔可夫放棄了外交辭令,直截了當地說,將把政府軍進攻共產黨軍隊的消息報告給莫斯科。如果反日聯盟內部齟齬不斷,那麼蘇聯可能停止軍事上的援助。”
“9月29日,我被緊急叫到蔣介石那裡,當時是一對一交流。蔣介石希望就如何抗擊日本進攻提供建議。蘇聯軍事顧問組整夜未眠,早上將保衛長沙計劃遞交給最高統帥。主要內容是,中國軍隊中央集團軍應從自己的陣地緩慢後退,將對手吸引到城市北部和東北部狹窄的山區通道處。在大山裡,等待日本人的是蘇聯製造的火炮,且彈藥充足。”
“該計劃充滿了風險性。開始的時候,蔣介石不準備全部採納。後經說服和證明沒有其它方案。最後,蔣介石同意了我提出的建議,並以他的名義下達了命令。‘總參謀部一旦有甚麼問題,直接向我彙報’。蔣委員長說道。”
蘇聯軍事顧問制定的計劃獲得了百分之百的成功:日本人沒有想到,在其第11軍側翼會安排如此大膽的戰法。當時,日本方面的參戰人數要超過10萬人,但卻以全敗告終。此次戰役的勝利,使中國軍隊的聲望,在本國人民和盟國的眼中得到了鞏固。瓦西里·崔可夫後來寫道。
此時此刻,二戰西線戰場的局勢正變得異常焦灼。1941年12月,希特勒軍隊已經抵達莫斯科郊外。顯然,蘇聯與法西斯德國的戰爭已經進入僵持階段。蔣介石的蘇聯顧問崔可夫收到了莫斯科電報,命令他馬上返回祖國。然後,他被派往最戰火紛飛的地區 — 斯大林格勒。在伏爾加河沿岸,崔可夫中將指揮的第62集團軍,徹底粉碎了納粹軍隊。而這場勝利,也成為崔可夫一生中的重大考驗和主要功績。這場關乎二戰勝敗的大戰,做為重要篇章被收錄在中學教科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