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駐華大使談俄中關係六十年的經驗教訓

關注
俄中建交60週年。在兩國交往幾十年中,雙方的外交關係經歷了一條曲折的道路

俄羅斯駐中國大使館網站發表一篇題為“俄中關係六十年的經驗教訓”文章,其全文如下:

作者:俄羅斯駐華大使拉佐夫

俄羅斯與中國共慶建交六十週年。在兩國交往的幾十年中,雙方的外交關係經歷了一條曲折的道路:從最初以相同的意識形態為基礎的同盟軍,到後來的相互敵視,甚至劍拔弩張,再到以一種新形式的關係框架為基礎的戰略夥伴關係和相互協作關係。

現在的俄中關係——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關係——是以雙方的共同利益、彼此關注、在原則性問題上相互支持為基礎建立的關係,這種關係不是為了創建軍事-政治聯盟,也不是為了反對其它國家,正如事實所證明的,這是一個穩定的、切合實際的雙邊關係。這種關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階段性。1992年,雙方確認有必要將彼此視為友好國家;1994年,決定建立建設性夥伴關係;1996年--針對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合作,建立了平等、信任的夥伴關係。2001年,簽訂了《關於睦鄰、友好與合作》的基本政治條約,該條約確立了雙方的戰略夥伴關係和相互協作關係。

今天,這種建立在兩個相鄰大國間的關係,顯得那麼自然,甚至有些平常--這是一種在國際政治中非常重要、且引人注目的現象,是許多權威研究機構關注和分析的對象。我很想在這裡就我們與中國六十年關係的經驗和教訓談一些個人的看法和見解。

1. 國家間關係的非意識形態化。一個最明顯的教訓是,60-70年代(80年代較短的一段時間),兩國都過於注重捍衛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原則和對社會制度的看法,並且把這些問題產生的分歧直接投射到了國家間的關係領域。實際上,所有這些複雜的相互關係、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往往都是人為製造出來的,或者乾脆就是各種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潮、社會主義建設原則和其它思想體系的傀儡,這些思想在兩國的那個歷史發展時期,具有獨立存在的意義。

早在蘇聯解體之前的八十年代末,雙方就已經明白,只有在非意識形態化的條件下,當思想意識問題,更廣泛地說,也就是每個合作夥伴的內部發展問題不再出現在國家間關係的實際討論議程中時,才有可能真正達到雙邊關係的正常化。這個如此顯而易見,甚至在今天有些老生常談的道理,在那個階段,卻需要擁有堅強的政治意志,以及勇於拒絕各種固定觀念和陳規的人才能明白。

這樣的態度,當然,不是意味著任何一方都不能對鄰國所發生的事情和處理方式、其社會制度、社會-經濟變革、人權與自由保障等各個方面持自己的觀點。而且,經過時間和經驗的積累,雙方已經達成相互諒解:一個國家的人民和代表人民的國家領導人比其他任何人都更瞭解自己國家的問題,他們能夠做出更加合理的決定;世界上存在很多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任何人都沒有理由把自己裝扮成救世主、對別人指手畫腳、強加給別人這樣或那樣的文化模式。

我還想順便提一下,本人對普遍流傳的一個關於俄羅斯和中國在現有社會制度模式和現代發展方向上對立的觀點(英國作家R.吉卜林的精髓:西方就是西方,東方就是東方,它們永不交匯)不敢苟同。縱觀兩國歷史、社會文化及整個文明發展的各個階段,俄羅斯和中國都是發展具有社會導向的市場經濟、以建設法制國家為己任、擁有主要民族精神的多民族國家,它們在解決國家發展的具體問題時擁有很多共同的、相似的方法。在任何情況下,中國在黨和政府文件中強調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念與過去對“經典”時代科學社會主義的正統解釋(階級鬥爭和無產積極專政)幾乎沒有共同之處,中國現在的發展目標是--建設和諧社會、和平崛起等等,這些對我們而言同樣也是合理、正確的思想(順便說一句,這是需要單獨研究的課題,本文不做論述)。

國家間關係的非意識形態化,使我們能夠從彼此關係中受意識形態左右、不可避免地由主導思想、理論和概念決定的政策轉向更合理、更有效的利益政策。

2. 相互體貼,而且盡可能地,將彼此的利益連接在一起——六十年,俄中關係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教訓。

每個國家都在捍衛其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這是一個國家制定對外政策的首要任務。通過在關係正常化階段對俄羅斯與中國的根本利益進行比較和公正地分析得出,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與俄羅斯創建新型民主國家(旨在建設經濟發達的民主與法制國家)的任務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在一些關鍵問題和方向上——完全一致。其中最重要的觀點是——和平與發展:為了人類的利益發展社會經濟,並為此創建以人為本、良好、和諧的發展條件。

隨著俄羅斯與中國對這種理解越來越深,在國際形勢處於動態變化的背景下,形成了切實可行的、且能夠充分滿足合作夥伴切身利益及雙方利益的機會,在捍衛合作夥伴主要的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中,給予相互的支持和幫助。例如,俄羅斯在一些關係到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問題上,一貫支持中國,如台灣問題、西藏問題、新疆問題。中國對我們在反對以各種藉口將2008年北京奧運會政治化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努力也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樣,中國方面在反對北高加索恐怖主義和分裂主義問題上也一貫支持俄羅斯。在近期通過的若干高層聯合政策文件中,針對北約東擴、建立全球導彈防禦體系,以及其它一系列迫切的全球性和地區性問題上,俄羅斯和中國明確了雙方的共同立場。創立和不斷加強上海合作組織就是俄羅斯與中國利益結合的結果。

當然,利益分歧也是存在的。這些分歧既與客觀的自然環境有關(例如:俄羅斯 -- 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生產國之一,而中國 -- 是能源消費國),也與不同國家或國家集團、各主要地區形成的歷史特徵等因素有關。還有一點也同樣顯而易見,那就是俄中關係並不是毫無問題的(本人認為,這種情況在自然界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尤其我們現在談論的是兩個超級大國,它們共同擁有4300公里的邊境線,在這條邊境線上,人們每天都從事著各種活動和相互協作,每年兩國都有數以百萬計的公民在這條邊境線上穿行往來。本人認為,對待這些問題,戰略上——應該把它們當作正常現象平靜地接受,戰術上——雙方都應該及時採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尋找雙方都能夠接受的解決方案,防止這些問題擴展到一定的程度和規模,從而導致更嚴重的問題,尤其是防止其對雙方相互協作和交流的主要戰略方向造成威脅。重要的不是那些必然會出現的問題,而是現在,雙邊關係中已經形成了一種特別有利的合作氣候,這使得雙方都能夠本著"志同道合的精神"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捍衛自身立場的同時,盡量瞭解合作夥伴的意圖。

俄中兩國邊界問題的順利解決,就是採用這種建設性方法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儘管這是一個非常嚴峻、敏感的歷史遺留問題,雙方對這個問題都還存在諸多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家都表現出了真正的治國之道和政治遠見,他們克服了狹隘自私的想法,達成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妥協,我相信,就連我們的子孫後代也會高度評價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

當雙方在合同文件中確定對彼此的領土界定沒有任何異議的時候,以及在完成所有邊界的划定之後(包括順利解決哈巴羅夫斯克的島嶼問題),在雙邊關係的議程中,再沒有類似這種龐大、棘手的問題了。

3. 還有一個俄羅斯和中國在過去的雙邊關係經驗中得出的教訓 -- 拒絕相互威懾。

我們都記得,兩國曾為這種威懾付出了多麼高昂的代價,這種政策耗費了多少巨大的對內政策和對外政策的成本。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為了備戰與前蘇聯可能爆發的戰爭,中國每年將超過一半的國家預算用於軍費開支。很多工業企業專門從邊境地區遷移到內地,這種做法給經濟造成了嚴重損失。同樣,根據某些估算數據,前蘇聯為了在俄中邊境上修建各種軍事設施耗費了2000億盧布。就在其他國家已經走上加速發展道路的時候,中國和前蘇聯卻還在為軍事對峙削弱和消耗自己的力量。毋庸置疑,這些政策是由那個時代的狀況決定的,來自當時那種保護國家安全的理念。很久以前,雙方就已經承認了這種政策的危害性,首先雙方緩和了兩國邊境地區的軍事緊張局勢,之後又撤離了鄰近地區的大批武裝部隊,而在最近幾年里 ——俄羅斯和中國多次成功地舉行了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其目的就是為了完善打擊恐怖主義的行動、保障地區的和平與安全。

應該說,現在,尤其在西方,那種所謂的“中國威脅”論的思想十分猖獗。在俄羅斯的各種媒體上,經常會出現相關的報道。在遠東真的有人會威脅我們的國家利益嗎?如果人們對威脅的理解是,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間經濟實力的差距日益擴大,那麼遺憾的是,這種威脅確實存在。俄羅斯這片遼闊的地區與鄰國(這裡指的不僅是中國)相比,發展明顯滯後,當然,這種滯後與某些風險、挑戰,以及眾所周知的威脅有關。然而,如果人們所說的“中國威脅”是指,像其它某些國家在針對俄羅斯的行動中所實施的那些蓄意的、有目的的政策(公然將俄羅斯的領土據為己有、在鄰近我們的邊境地區建立軍事設施和基地、在我們的邊境周圍扶持和援助對俄羅斯不友好的政權等等),那麼這種威脅就是不存在的。對“威脅”論的炒作來自俄羅斯的一個戰略合作夥伴(客觀地說,俄羅斯的戰略夥伴為數不多)—— 其結果要麼是對不瞭解事實真相的人進行善意的迷惑,要麼就是蓄意的、(而且一定是)圖謀不軌的欺騙。

保護國家安全利益,毋庸置疑,是俄羅斯國家領導層的首要任務,在我看來,他們首先要通過政治手段來完成這個任務。在此,我還想重提一下調整俄中邊界的事情,2001年,雙方就簽署了一個基本政治條約,在這個條約里,規定了很多保障我國利益的重要條款。

我還想談談這個主題所反映的另一個方面。俄羅斯和中國都很關心彼此順利、穩定的發展。中國的歷史和我們最近六十年的雙邊關係表明,中國內部出現的經濟痙攣和社會動蕩(“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同樣也引起了外部各種形式的對抗。如果對某些人來說,由於一些原因(如:地理位置遙遠),這樣的事情不會令他們感到特別不安,或者乾脆令他們暗自竊喜(因為這削弱了其戰略競爭對手的力量),那麼對於擁有共同邊境的鄰國——俄羅斯來說,卻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影響。然而,反過來看,——中國的和平崛起、國家穩定進步,他們親善地對待俄羅斯、同俄羅斯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實行以加強世界和諧為目標的對外政策,中國正在逐漸演變為“世界工廠”,人們(包括俄羅斯的消費者在內)都在使用中國產品——所有這些,毫無疑問,都符合我們的長遠利益。

從中國代表不只一次的聲明中可以看出,北京也有類似的考慮。如果說在對抗和敵視階段,前蘇聯地位的損失,甚至蘇聯解體,都可能被當作削弱戰略競爭對手的力量,那麼在今天的夥伴關係階段,鞏固俄羅斯的國家地位、穩定我們兩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提高兩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威信——這是促進和平與國際安全非常重要的補充力量,是銷售中國產品、為發展中國經濟有保障地提供其所必須的產品的廣闊市場。

4. 我們與中國在最近十年的雙邊關係中所積累的經驗證明,在所有社會層面加深兩國間的相互信任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層麵包括:國家領導層、企業和專家社團、社會各界。加深相互信任——這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而且想在每個單獨時刻“衡量”其結果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在建設實際政策的過程中,瞭解合作夥伴的可靠性非常重要,這樣才能不用考慮他是否會圖謀不軌、言行不一,而將全部精力放在建設性地發展相互協作上。

近幾年形成的俄中國家間對話,其高度網絡化和結構化的機制在這方面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這是兩國在國家和政府首腦層面上的定期會晤,實踐表明,對話雙方都在從本質上推動我們的關係,促進解決合作中的關鍵問題。這也是兩國政府副首腦就經貿、人文、能源、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問題進行的定期聯絡。這還是由各部門部長或其副部長領導的近二十個委員會分會、工作小組和其它常設執行機構進行定期聯絡的平台。另外,立法機構、政治黨派和社會團體也在進行著積極的合作。俄羅斯沒有再與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建立這種網絡化的合作機制(大概,也就只有俄德合作可以與此相提並論)。在這些業已形成的成功機制的框架內,各方都有機會向對方詳細通報所採取的行動、意圖及其動機,消除合作夥伴的疑慮,解決具體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看,加深相互信任也很重要。在近代歷史的某些時期,中國或我們兩國與其他主要國家接近的程度常常會引起某些有理由的擔憂,有時也會是憑空想象的擔憂,這樣迫使我們採取了額外的措施和努力,以保障自己不會在突變的地緣政治格局中成為“多餘的玩家”,流為被封鎖、被操縱的對象。在此背景下,重要的是要根據俄中戰略夥伴與協作關係的自身價值,相互信任,並在信任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政策。

5. 為了加深相互信任、消除俄羅斯和中國仍然存在的關於夥伴國家及其人民的“模糊的”,有時甚至是帶有偏見的觀念,必須全面鞏固國家間關係的社會基礎。在這裡,首先映入我們腦海的是我們兩國人民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建立起來的難忘的友好氣氛。直到現在,老一代的俄羅斯人和中國人仍然留戀地回憶著那些年充滿溫暖的相互關係。那個時期,龐大的人際關係網直到現在依然充滿生機。現在這個階段的任務是——將俄中人文領域相互合作的質量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總的來說,這個任務執行得很順利。2006年-2007年,實施了前所未有的俄羅斯與中國國家年項目,此項目強有力地擴大了雙方在文化、教育、體育及其它人文合作領域的相互聯繫。2009年-2010年,舉辦了“中國俄語年”和“俄羅斯漢語年”活動,旨在增強兩國人民對彼此語言、文化、歷史和傳統不斷增長的興趣。代代相傳的友誼 -- 這個主題也已被寫入了主要的雙邊文件中。一方面 —— 這是俄中兩國人民在友好交往的過程中所積累的歷史經驗的精髓,另一方面 —— 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政治任務,為了實現這個任務,雙方必須付出共同的努力。

6. 俄中兩國關係的經驗,尤其是近幾年積累的經驗表明,雙方努力創造的、對大家都非常有利的政治氣候,暫時還沒有在務實合作中得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尤其是在經貿領域。實際上,在這方面,大家都已經做了很多。去年,俄中兩國間的貿易營業額增加到了580億美元,中國成為俄羅斯三大貿易合作夥伴之一。雙方簽署了《世紀合同》(關於沿正在施工的“東西伯利亞-太平洋” 石油管道長期提供大量原油的合同)。雙方正在進行有關天然氣、煤礦、電能領域大規模合作方案的談判。但是,這一切仍暫時大大低於中國與其主要合作夥伴(美國、歐盟、日本 -- 中國與這些國家的政治關係明顯不能與俄中關係“相匹敵”)在經貿和投資領域的合作水平。這表明,我們必須要經常關注這些領域的雙邊合作、重要的是讓兩國的商業團體及時獲得由政府和經濟管理部門提供的指導正確經營方向的信號。

在這方面,目前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針對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與中國東北三省建立的“配對”發展計劃,雙方正在積極地研究其具體措施。通過並實施相應的合作計劃,雙方不僅能夠對毗鄰地區合作夥伴的社會發展計劃有所瞭解,還可以為俄羅斯和中國人民的利益,在這個地域廣大、資源豐富的地區找到可持續共同發展的機會。

7. 最後,一個源於六十年雙邊關係歷史的重要的概括性經驗教訓是:俄中間的友誼與合作完全符合俄羅斯和中國的利益以及兩國人民的願望,加強俄羅斯與中國的社會經濟和外交政策方面的潛力,而懷疑、對抗和競爭——只會削弱他們的力量。正因如此,兩國領導人宣佈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口號:“世代友好,永不為敵”。

穩定發展、深化戰略夥伴關係、與中國相互協作——是蘇聯後時期俄羅斯取得若干真正巨大成就的對外政策之一。這些已成為我國亞洲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顯著提高了我們在全球範圍內的活動能力、擴大了我們的活動範圍。在中國,人們對與俄羅斯的夥伴關係也一貫給予了高度評價。

俄羅斯和中國,兩個彼此截然不同的世界大國,將公認的東西方文明衝突理論付諸腦後,為全世界樹立了一個和平、互利、友好合作的榜樣。毫無疑問,-- 這是我們為確保世界各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共同做出的巨大貢獻。

我們應該珍惜這一精神財富,小心地對待它,記住它是多麼地來之不易;學習和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理智地建設未來的俄中關係。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