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軍工出口為何危機重重

關注
近來俄羅斯軍工企業出口能力屢遭非議,原因何在?

作者:俄新網記者黃軼男

俄羅斯聯邦政府第一副總理謝爾蓋·伊萬諾夫19日在軍工出口監控委員會總結會上說,俄羅斯2007年軍民兩用產品的出口額達到**50億美元 5000000000 USD**。他表示,儘管軍工企業產品出口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有必要全力克服官僚作風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多個軍工領域加大研發生產力度,達到和西方企業可以平等競爭的水平,這些領域包括航空航天、激光技術、結構材料和放射性同位素生產等。

軍工企業出口能力遭質疑,事出有因

近來俄羅斯軍事工業出口能力屢遭非議,媒體對軍工產品質量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多有質疑。2月19日,俄羅斯和阿爾及利亞簽署協議,俄方同意回收此前賣給阿爾及利亞的15架米格-29SMT戰鬥機。阿爾及利亞在接貨後不久即提出退貨,是緣於戰機質量問題:阿爾及利亞聲稱這批米格-29的機身等部件是二手貨。退貨風潮引發了俄羅斯媒體和社會輿論對本國軍事工業出口能力的廣泛討論。

俄羅斯的《獨立報》在26日對此事做出了詳細報道。該報說,向阿爾及利亞提供米格戰鬥機的合同是當年普京總統出訪該國時簽訂的,合同值**70億美元 7000000000 USD**。在俄阿兩國簽訂這筆合同的同時,法國也非常希望能夠向阿爾及利亞出口“陣風”戰鬥機,但最終阿爾及利亞選擇了米格-29,主要是由於俄方開出了極為誘人的條件:首先,在戰術技術性能上,向阿爾及利亞提供的米格-29和“陣風”極為相近,而價格遠遠低於“陣風”;其次,如果阿爾及利亞和俄方簽訂合同,則它欠下前蘇聯(俄羅斯是蘇聯在法律上的繼承國)的債務可以借機重組;此外,俄羅斯還承諾,此前阿爾及利亞從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購買的36架陳舊的米格戰鬥機折舊作價,在估價後可以在新合同中用舊貨抵新賬。在這個條件下,阿爾及利亞當然樂於簽訂定購米格戰鬥機的合同。但是雙方大概沒能料到,整個合同的執行最後竟然以這個結局而夭折。

22日再次傳來一個壞消息:挪威Odfjell ASA公司宣佈,因俄羅斯北方機械製造廠嚴重拖延訂單交付期限,造成違約,該公司終止此前與北方機械製造廠簽訂的12艘油輪的合同,同時開始因北方機械製造廠拖延交付日期造成的損失索賠。俄方對此表示不同意,申明延期是由於挪威方面的資金遲遲不能到位,耽誤了工期。看來一場曠日持久的商業糾紛官司在所難免。無論如何,俄羅斯軍工企業的出口能力目前因這兩起風波而雪上加霜。

《獨立報》認為,這兩件事不是孤例。眾所周知,俄羅斯和印度在“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航母的交工日期和工程造價方面的爭議至今未有定論:雙方2004年簽訂合同,印方支付**7.5億美元 750000000 USD**,俄方負責將航母建造完畢並完成現代化設備更新。至今**7.5億美元 750000000 USD**已經花完,俄方宣佈原來合同中規定的工程造價至少被人為地壓低了70%,要求印方額外支付費用,此外交工日期應從2011年推遲至2013年。印方對此顯然沒有同意並表示不滿。

與“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航母命運相仿的還有印度基洛級“辛都維扎”號柴電潛艇的改裝合同。據《印度時報》1月18日報道,印度宣佈拒絕接收改裝完畢的潛艇,原因是改裝後的潛艇不符合印方要求。該報還透露,俄羅斯在加里寧格勒造船廠為印度生產的三艘護航艦、在印度生產1000輛T-90S坦克所需技術資料的轉交均未能按照合同期限的規定如期執行。

俄羅斯和中國在軍事技術領域是傳統的合作夥伴,雙方在成功開展一系列合作的背後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獨立報》舉例說,中國在2005年就和俄羅斯簽訂了定購38架伊爾-76和伊爾-78運輸機的合同,也是由於各種原因,俄方遲遲未能交貨,最終連負責生產這些飛機的廠家也由塔什乾飛機製造廠改為烏里揚諾夫斯克的“Aviastar-SP”公司。

軍工企業研發生產兩危機,有目共睹

俄羅斯軍事工業企業出口能力下降已經成為有目共睹的事實。俄羅斯第一副總理謝爾蓋·伊萬諾夫在軍事工業委員會的副手弗拉季斯拉夫·普季林不久前在軍事科學院舉行的研討會上發言說,雖然軍工企業在最近幾個月的產量上升了14%,但是有個別軍工企業無力完成國防部的訂單。此外,雖然俄羅斯近幾年加大了對軍工企業的財政支持,但國家財政撥款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俄羅斯咨詢公司“FinExpertiza”總經理阿格萬·米卡耶里揚認為,俄羅斯軍工企業出口能力的下降源於蘇聯解體前後的90年代,當時很多軍工企業失去了國家財政支持,陷入沈重的危機之中。為了生存,這些軍工企業為了接到訂單,甚麼條件都可以答應,而如何完成訂單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為了拉到客戶,這些軍工企業主要是依靠產品的低價。如果西方的軍事工業企業把所有的商業風險都計算到合同成本中,比如通貨膨脹率、能源價格上漲、物流費用、國際市場上金屬和其他原料價格的波動等等,那麼俄羅斯軍工企業在成本覈算時沒有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造成最後因價格和合同條款引發爭議。米卡耶里揚認為,俄羅斯的所謂軍工產品廉價也是相對的。因為蘇聯時代一直是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今日的軍工行業生產力低下,高耗低效,最終產品的實際價格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低。

俄新社特約評論員尼基塔·彼得羅夫撰文說,科研隊伍的老化成為困擾俄羅斯軍事工業的一個難題。很多設計局、科研單位的工程設計人員的平均年齡已經接近退休年齡,高校畢業生因為軍工企業的低工資、沒有發展前景而不願到此就業,更多的中青年人才紛紛流向能源和金融部門:首先這些部門的待遇優厚,工資、獎金遠遠高於軍工企業,其次在這些部門很容易做出業績得到提升,而在軍工企業需要至少10年的時間,才能達到金融和能源行業2至3年就可以達到的層次。教育領域中中等技術的斷層也導致了軍工企業中中等技術人才的缺乏,技校核各類中專不斷開設法律和經濟專業,與此同時焊工、車工、鉗工等技術工種基本難以為繼。

《獨立報》也認為,俄羅斯軍工企業的生產設備普遍老化,生產數字化、自動化程度很低,很多企業里最基本的生產設備,包括車床等早已達到了報廢年限,現在車床普遍的使用年齡超過30年。加之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在90年代流失,前蘇聯原有的科研聯繫和集體研發因蘇聯解體而中斷。更重要的是,很多軍工企業缺乏專業和稱職的經濟管理人員,這個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所有這些不利因素加在一起,就成為俄羅斯軍事工業深陷困境的基本原因。現在已經可以斷言,2005年國家審定的2006至2015年國防訂單無法如期完成,這已經是軍工企業第三次無力如期完成國防訂單。據普季林透露,目前俄羅斯軍工企業中有25%接近破產邊緣。

俄羅斯《新聞報》(《Vedomosti》)發表評論說,俄羅斯目前的軍工出口和能源出口的形勢很相像,這兩個行業同為支柱產業,但是區別於能源產品,軍工產品需要動手來做。不僅出口訂單在完成日期上打折扣,就連國防部用於裝備俄軍的訂單也不能如期完成。例如“圓錘”導彈的改進工作遲遲未能完成,使得“尤里·多爾戈盧基”號核潛艇下水服役失去原有的意義。謝爾蓋·伊萬諾夫長時間來大力宣傳的俄制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戈洛納斯系統)在投放市場後也招致了廣泛批評。

在2008年俄羅斯實現新舊政權更替之後,俄羅斯政府必將採取措施,振興軍工企業,因為軍事工業不僅僅是支柱產業,不僅僅涉及軍工產品的出口問題,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現代化的軍事工業,則現代化的國防建設將無從談起。

作者觀點不代表俄新社觀點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