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俄羅斯:直播

關注
俄羅斯人對今日中國、印度、東南亞、拉美等地區的無知已對本民族的生存構成了威脅

作者:俄新社政治觀察家德米特里·科瑟列夫

在總結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此次俄羅斯之行的成果時,我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其最鮮明的特點是給數百萬俄羅斯人帶來了巨大的文化震撼。

俄羅斯電視台向全國直播的《春天的交響》晚會,是在俄羅斯舉辦的"中國年"的首場活動。它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它不單涉及了文化,更體現了一些相當嚴肅的東西,如文明間的交流、我們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

胡錦濤此次訪問的其他內容也很有意思,但都稱不上轟動。僅在2006年,普京總統與胡錦濤主席就會晤過6次。如果將去年簽署的所有協議都濃縮為一次訪問的成果,這或許會引起國際轟動。但如果將它們除以6,兩位領導人的會晤成果就顯得比較缺乏新意了。這次訪問也不例外。鐵路運輸石油協議?的確,它令俄羅斯石油在中國石油進口總量中的比重上升至11%,使俄羅斯與伊朗一樣,成為中國在該領域最重要的夥伴。兩國同意在伊朗核計劃和朝核問題兩大國際危機的解決上開展協作?其實雙方在處理上述危機方面的協作一直在進行,而且已不只一年。

而數百萬電視觀眾通過電視收看晚會直播,這堪稱重大事件。這在俄羅斯歷史上尚屬首次。通過電視屏幕,我們看到了一個強大的、欣欣向榮的、底蘊深厚的、細膩優雅的文明,欣賞到了最高水平的藝術。

時至今日,俄羅斯對這個東方近鄰一直不甚瞭解。然而,近20年來,中國不僅是發生了變化,它事實上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最具影響力的強國。二三十年後,它還將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實體,更不必說超級軍事大國了。

胡錦濤在訪俄前夕接受俄羅斯媒體採訪時說,我們兩國人民"需要全面瞭解對方發展情況"。

但雙方的側重點是不同的。長期以來,中國人民認為俄羅斯只是上世紀50年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延續。對於今日俄羅斯的社會與文化,他們知之甚少。在許多中國人眼中,俄羅斯就是90年代蘇聯所遭遇的分裂和衰敗的代名詞。去年在中國舉辦的"俄羅斯年"活動,正是為了扭轉上述看法。但這一目的是否達到,則是另外一回事。

在俄羅斯隆重登場的"中國年"卻肩負著另一種使命。幾年來俄羅斯人對中國的興趣持續增長。這首先應歸功於兩國創紀錄的貿易額,2006年達到了290億美元(俄方統計數字)或是330億美元(中方統計數字),增長了40%多,這是聞所未聞的。2007年,雙邊貿易額繼續以40%的速度增長。眾多俄羅斯人已經意識到俄中合作與自身的物質利益切實相關,中國商品也正在逐漸擺脫"質次價廉"的形象。

但"春天的交響"與今年即將登場的眾多文化盛事一樣,屬於另類現象。其觀眾主要是俄羅斯受過良好教育的階層,文化在他們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地位。這一階層是近15-20年間俄羅斯一輪又一輪狂熱政治鬥爭所要爭取的對象,該階層的選擇最終應決定俄羅斯文明的歸屬,皈依西方文明還是選擇其他文明,當然,結局也不盡相同。

沒有一個中國人會要求俄羅斯"認同中國價值觀"、遵守中國的規範。在悠久的中國文化看來,這樣對待其他民族是不可取的。中國人認為,文明之間歷來存在區別,這便是"中國標準",當然也是俄羅斯的標準。

俄羅斯人對今日中國、印度、東南亞、拉美等地區的無知已對本民族的生存構成了威脅。惟有客觀公開的信息才能對抗這種威脅。直播《春天的交響》便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希望它不會是唯一的例子。

作者觀點不代表俄新社觀點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