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榮獲"俄羅斯年"中文報道新聞獎評選活動最佳社會文化文章獎第一名
喀山--兩種文明在這裡和諧共處(組稿之一)
有這樣一座城市,東正教堂與清真寺比鄰而建,兩個宗教與民族的人民和諧相處,這座城市就是喀山。
16日"中俄友誼之旅"報道團來到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首府喀山市。在採訪中記者發現,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的,一半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韃靼人,一半是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人。但是,這裡的人們拋開民族、宗教等差異,自由和平地生活在一起。
在被列為聯合國文化遺產的喀山克里姆林宮內,矗立著一座規模宏大的"聖母報喜"大教堂。這座教堂是500年前俄國歷史上第一任沙皇、虔誠的東正教徒伊凡雷帝下令建造的。
幾十米外一座高達70米的清真寺格外醒目。據介紹,這座名為"庫爾·沙裡夫"的清真寺建於蘇聯解體後,耗資超過1億美元。目前它是歐洲規模最大的清真寺。
"曾經,喀山的克里姆林宮只有東正教堂,而現在這裡有了一種平衡。"克里姆林宮負責人介紹說。記者發現,其實這種平衡不光存在於克里姆林宮內,也不僅限於建築,在喀山市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兩種宗教與民族的和平共處。
喀山國立大學新聞系二年級學生瓦洛佳告訴記者,他的同學里穆斯林和東正教徒各一半,但大家同居一室沒有任何忌諱。"大家有著相同的興趣愛好,聽同樣的音樂,看同樣的電視節目。"
在喀山大學學漢語的三年級學生阿爾蘇是韃靼人。她說,很多韃靼人與俄羅斯人在長相上已經沒有甚麼不同了,而且韃靼人的生活方式也正在與俄羅斯人相互接近。
在大學,沒有人會在意阿爾蘇是否是韃靼人,即使知道她是韃靼人也不會對她另眼看待。她說,在喀山不論你屬於哪個民族,你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畢業後有平等的就業機會。
在喀山生活了15年的中國女教師韓雍也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她說,也許身處鄉村的老一代韃靼人或俄羅斯人還保持著宗教傳統和宗教傳統影響下的生活方式,但喀山市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已經越來越接近了。"他們彼此交友或相愛時,已不會考慮對方是哪族人或信奉哪種宗教。"
"中俄友誼之旅"報道團7月25日至9月5日開車穿越中俄22個城市進行跨境採訪。8月16日報道團抵達喀山市。19日,到達聖彼得堡。
俄羅斯年輕人重新關注高爾基(組稿之二)
曾經影響了中俄幾代人的蘇聯無產階級文學家高爾基,如今正受到越來越多俄羅斯年輕人的關注。只不過,今天的年輕人關注更多的是他非凡的文學才華。
"無論政治信仰是否相同,高爾基在文學上的造詣和孜孜不倦的創造精神是永遠值得肯定和尊重的。"26歲的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市大學生安德烈站在高爾基博物館前,對到訪的"中俄友誼之旅"報道團記者說。
報道團20日參觀了這座位於伏爾加河畔的博物館。下諾夫哥羅德市是高爾基的故鄉,他的許多創作靈感都來源於這座城市。1932年,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這座城市曾改名為高爾基市。1991年蘇聯解體後,城市又恢復了原有的名字。
博物館曾是高爾基晚年的住所。這幢木制小屋坐落在一個安靜的居民區內,顯得很不起眼。斑駁的木制紋路記載著木屋的古老和滄桑,外牆上鑲嵌的高爾基白色頭像提醒著初到這裡的遊客,誰曾是屋子的主人。
45歲的博物館管理員安娜告訴記者,在蘇聯解體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座故居曾被人們冷落和遺忘。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觀念的改變,高爾基和他的故居又重新受到人們的關注,尤其是年輕人。
踩著"咯吱"作響的木板台階,記者走進了一百年前高爾基曾經生活和工作的房間。正是在這裡,高爾基完成了他的著作《母親》和《在底層》。
在房間里,衣架上掛著的雨傘和拐杖、留有塗改痕跡的手稿、殘破的鵝毛筆、和兒子玩耍時的照片以及親手給兒子製作的鞦韆,無一不讓到訪者感受到生活中真實的高爾基。
"正是這些東西吸引我,讓我覺得這名文學巨匠也是個很有生活情趣的普通人。但他的這一面很少體現在他的作品里,"安德烈說。他同時表示,在他的同學中也有人對高爾基存在著不同看法,還有人甚至不知道高爾基是誰。
安娜說,現在參觀博物館的遊客正在逐年增加。尤其是越來越多的俄其他城市的學生會在假期時來這座博物館參觀。當地政府還定期撥款對其進行維修。
每當有中國遊客到來,安娜和她的同事總會很高興。她說:"我們知道中國人非常喜歡高爾基,特別是他創作的《海燕》。作為高爾基的家鄉人,我為此感到驕傲。"
其實,除了博物館外,在下諾夫哥羅德市其他地方也能看到高爾基的影子:街頭竪立著各式高爾基雕像、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和城區。
安娜說,在下諾夫哥羅德市乃至整個俄羅斯人心中,高爾基是一個偉大的名字,這一點永遠不會改變。"只不過,現在的人們更喜歡把他當作一個偉大的作家和慈祥的父親來客觀評價。"
"中俄友誼之旅"報道團於7月25日至9月5日穿越中俄22個城市進行跨境採訪。8月18日報道團抵達俄境內的第14站--下諾夫哥羅德市。
通訊:感受真實的貝加爾湖(組稿之三)
由中俄主要媒體代表組成的"中俄友誼之旅"大型跨境報道團近日來到貝加爾湖,探訪這顆"眾神遺落在西伯利亞的璀璨明珠"。貝加爾湖不負眾望,給來訪者以強烈震撼。
富饒之湖純淨之湖
形成於2500萬年前的貝加爾湖位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地區,湖面呈新月形,長636公里,平均寬48公里,面積達315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
沒有到過貝加爾湖的人難以想像它的浩瀚壯觀。站在貝加爾湖畔,遠處的水面和天空融為一體,波浪不停地拍打湖岸所產生的白色浪花及時常出現的海燕,讓人覺得彷彿來到大海邊。
聽當地人說,"貝加爾"一詞的來源有很多說法。有的說"貝加爾"源於突厥語,意為"富饒之湖"。貝加爾湖的淡水儲量世界第一,佔全球淡水總量的五分之一,可供50億人飲用半個世紀。
貝加爾湖水的潔淨也令所有記者稱奇。中央電視台的一位記者觸景生情地站在湖邊,大聲背誦起俄國作家契訶夫對貝加爾湖的一段描寫:"湖水清澈透明,透過水面就像透過空氣一樣,一切都歷歷在目,溫柔碧綠的水色令人賞心悅目......"
這時,45歲的當地村民阿廖沙開著一輛運水車來湖邊取水。他告訴記者,他和當地許多村民每天都要來這裡取水七八次。"這裡的水可以直接飲用,不需要過濾。味道真是好極了!"阿廖沙順勢捧起水喝了一口,然後竪起大拇指。
讓貝加爾湖蒙上神秘色彩的是生活在湖里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淡水"海豹"、胎生魚以及傳說中的"貝加爾湖怪"。遺憾的是,記者們沒能與它們會上一面。
發展旅遊注重環保
貝加爾湖美麗的風景,豐富的水產還有神秘的傳說給當地居民帶來財富。按當地人的說法,貝加爾湖的旅遊業輓救了當地的經濟。
在蘇聯時期,當地的支柱產業是造船業。蘇聯解體後,許多工廠陸續倒閉。但是當地的村民和失業者很快找到了新的生財之道--發展旅遊業。
5年前,38歲的伊萬所在的造船廠倒閉後,他用所有的積蓄買來一艘舊船改裝成游船。伊萬告訴記者,他平均每天駕船跑三趟,最好的時候一天下來能夠掙到700盧布左右。"我很滿足,這在當地是很高的收入了。"
他說,現在來貝加爾湖旅遊有許多外國人,最多的是來自中國和日本。"他們來這裡最愛買的是魚乾,認為這是絕對的‘綠色食品'。"
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俄羅斯政府和當地居民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貝加爾湖。為了保護貝加爾湖的生態環境,俄羅斯總統普京今年4月宣佈將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的修建路線北移40千米。
聽伊萬說,俄羅斯國內的旅行社和當地政府經常在貝加爾湖沿岸組織清除垃圾的活動。有時候旅遊公司還舉行用啤酒換垃圾的活動,遊客們用一袋垃圾便可換一瓶啤酒。在貝加爾湖沿岸,記者很少看到遊人丟棄的垃圾。
成吉思汗的後代傍湖而居
在貝加爾湖畔,記者經常看到一些黃皮膚、黑眼睛的當地人。他們"非常亞洲"的臉讓記者產生了強烈的親切感。他們都是古代蒙古人的後裔--布里亞特人。從16世紀起布里亞特人就生活在貝加爾湖一帶了。
其實,中國古代許多北方少數民族,如漢朝時的匈奴,晉朝時的柔然,唐朝時的突厥,北宋的契丹及後來的蒙古族都在貝加爾湖地區居住過。而貝加爾湖最為中國人所熟悉的故事是"蘇武牧羊"。2000多年前,這位出使匈奴的西漢大臣被拘禁並遠徙"北海"(即今天的貝加爾湖),牧羊19年而不屈服,這種忠貞不渝的偉大愛國精神直到今天仍被人們歌頌。
遺憾的是,當記者問當地人是否知道"蘇武牧羊"的故事時,幾乎所有人都茫然地搖搖頭。至於"蘇武牧羊"的確切地點更是沒人知道了。
正當記者深感無奈時,身邊的一位布里亞特老漢突然來了一句:"可是我知道成吉思汗的故事,他是我們的祖先,也是我們的驕傲。"
(作者為新華社記者劉蓉蓉、金學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