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撰文:莫斯科告別簡易樓

關注
在日新月異的城市變化中,俄羅斯人們發現,莫斯科正在告別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赫魯曉夫樓"

"莫斯科變化真是太大了!"最近幾年,經常會有人對這座國際大都市發出這樣的贊嘆。的確,經過一段時期的沈寂,擁有800多年歷史的莫斯科在城市建設上又煥發出勃勃生機:一幢幢高層現代化建築拔地而起,設計獨特新穎的住宅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新建的各種大型超市和購物中心生意興隆......在日新月異的城市變化中,人們發現,莫斯科正在告別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赫魯曉夫樓"。

在赫魯曉夫當政時期,蘇聯各地興建了一大批5層小戶型簡易住宅樓,後被人們戲稱為"赫魯曉夫樓"。據記載,1955年,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專門就此下發了文件,要求在住宅設計和建設中厲行節約,杜絕鋪張浪費。正是根據這份對後來一段時期蘇聯的住宅建設風格產生很大影響的文件,全國開始興建千篇一律的5層標準小戶型住宅樓。當時,蘇共中央還特別要求,"加快住宅建設的工程進度,以確保1980年每戶家庭都能在屬於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產主義的到來"。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蘇聯"赫魯曉夫樓"大興土木的高潮時期。為了降低施工成本和保證工期,住宅樓大部分採用預製板結構,沒有電梯和垃圾通道,取消了斯大林時期盛行的拱門和柱廊等裝飾,並嚴格控制廚房、衛生間、門廳和過道的面積。據說,赫魯曉夫本人當時對小衛生間設計非常得意。他曾炫耀說,只要能容得下我,其他人就都不會有問題。

與斯大林時期彰顯民族風格的建築相比,不加任何裝飾的"赫魯曉夫樓"雖說其貌不揚,但功能比較到位,輔助設施也相對齊全。客觀地說,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赫魯曉夫樓"在較短時間內改善了全國居民的住房條件。儘管"20年內建成共產主義"的宏偉目標沒能實現,但此項"居者有其屋"之舉解決了政府面臨的一大社會難題。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舒適生活"的理解發生變化,當年急功近利建造的"赫魯曉夫樓"越來越暴露出明顯弊端,加上年久失修、功能退化,已經難以適應現代生活的基本需求,因而成為各地政府部門和居民的"心頭之患"。建築專家們認為,除了少數當年建造的5層磚結構樓的質量好一些以外,其餘預製板結構的"赫魯曉夫樓"大都到了需要拆除或是徹底改造的時候。

為了改善和提高居民的居住條件,俄羅斯政府早在10年前就啓動了一項居民住宅改造規劃,去年還制定了包括住房項目在內的國家優先發展計劃。俄政府第一副總理梅德韋傑夫日前表示,2007年國家財政預算將撥款**800億盧布 80000000000 RUR**,用於落實國家經濟適用房建設規劃。

相比之下,莫斯科市的城市建設步伐明顯要快一些。從1995年開始,莫斯科就已著手落實拆除和改造"赫魯曉夫樓"的社會發展計劃,並且不斷加大拆遷規模和力度。根據莫斯科市政府2002年頒布的一項命令,"赫魯曉夫樓"和其他危房的拆除與改造工程將在2010年前完工。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還鄭重承諾,治理"赫魯曉夫樓"是一項"良心工程",新建的住宅樓一平方米都不會減少。

如今,在莫斯科城區建起的各種新式住宅樓,都十分注重在繼承俄羅斯民族建築風格的基礎上,又融入西方住宅建設的理念,不僅突出人性化設計,而且充滿現代生活氣息。莫斯科市民徹底告別"赫魯曉夫樓"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不過,當地市政部門負責人已經表示,莫斯科將會有選擇地保留幾幢典型的"赫魯曉夫樓",作為對那個特殊年代的永久記憶。(作者為《人民日報》駐俄羅斯記者 於宏建)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