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溫室大棚技術帶到俄羅斯的中國農場主

© Sputnik / Vitaly Ankov今年第一批黃瓜苗
今年第一批黃瓜苗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他們在俄羅斯的工作和生活體驗以及心路歷程,帶您感受不一樣的俄羅斯,透視萬里北國的神秘和精彩。在西伯利亞寒冷而一望無際的荒野上,一些白色的溫室大棚格外引人注意,裡面透出的生機盎然的綠色讓人彷彿置身初春的華北平原。這是中國農場主老冬在俄羅斯的蔬菜大棚。

   

中國人在俄羅斯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中國人在俄羅斯”節目:老冬——一位在俄羅斯遠東經營農場的中國人
 俄羅斯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黑土帶。在遠東和東西伯利亞的南部地區,人口稀少,受氣候和自然條件的限制,大量土地未被開發。由於俄羅斯政府近年來大力吸引外資農業發展,中俄兩國的地理距離又近,因此,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來到這裡經營農業。勤勞能幹的中國農民,將自己豐富的種植經驗帶到了北方鄰國,也滿足了當地對農產品的需求。

     老冬在遠東聯邦區的赤塔州經營農業已經有17年了。從2003年他就開始了在俄羅斯的種植之路。2012年,俄羅斯開始推動遠東農業投資項目,鼓勵將土地租給外國人耕種,只象徵性地收取50盧布租金。但近些年,隨著大量外國人(主要為中國人)進入遠東農業市場,競爭者增多,租金已遠非當年的50盧布。再加上有一部分土地只能從私人手裡租用,價格早已水漲船高。不過,老冬的先見之明讓他省去了這部分支出——他很早就成立了自己的境外投資公司,以公司的名義買下了大片土地。

© 照片 : 由老冬提供老冬的溫室大棚
把溫室大棚技術帶到俄羅斯的中國農場主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老冬的溫室大棚

     老冬主要種植西紅柿、黃瓜、辣椒、茄子等蔬菜。他將中國先進的大棚技術帶到了俄羅斯。他的暖棚可以在冬季十分寒冷的赤塔州常年維持在25攝氏度左右,非常適合蔬菜生長,一年可以種植兩茬作物。他說,赤塔這個地區光照條件非常好,用溫室技術可以大大提高產量,中國人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產量也很高。

“我這兒一共是83公頃地,算起來就是一千三、四百畝吧,沒全扣棚,扣棚這塊溫室是32個,78個冷棚,冷棚就是單層塑料那種。冷棚也種蔬菜,只不過晚些,冷棚得4月20號以後才能栽。基本上我很少有休息,頭一茬到6月20號就完事了,接著就種第二茬,種到11月20號吧,一年就一直到11月20號。從元旦又開始。”

     多年的堅持讓他贏得了相當好的口碑和信任。他種植的蔬菜往往剛收穫,就在當地一售而空了。

“當地,赤塔銷(售)一部分,烏蘭烏德銷一部分,有時候遠點,往伊爾庫(茨克)運點兒,但往那兒運運輸成本高,基本當地銷的多。開始幾年往外運得多一點,現在當地比較認了,基本都當地銷了。基本上貨下來,人家直接打電話就訂走了,自己不用去銷售。”

     俄羅斯遠東土地非常肥沃,儘管種植方式相對原始,也不需要使用大量的肥料及農藥,所以產出的農產品質量非常好,價格也比國內賣得高。老冬說,因為受當地自然條件所限,他僅能種植蔬菜,而在遠東東部的很多地區,不少中國人選擇了前景更好的經濟作物,如大豆、玉米、油菜等,這些作物一來品質好,二來需求旺盛,很多會返銷回國內,效益非常好。

     今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很多中國人無法像往常一樣跨越邊境到俄羅斯務工。對老冬的農場來說,直接面臨的困難就是勞動力不足。老冬解釋說,種大田的話,需要的機械設備多,而人員需求相對較少,一般只需要幾個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即可。但大棚種植不一樣,需要經驗豐富又踏實細心的農民身體力行地去耕作,而當地以及從中亞過來的工人無論是經驗還是細心程度都比不上中國工人。往年,他一般會雇傭三、四十個中國人,而今年,算上他自己,只來了14個。預計今年整個農場差不多有一半的土地無人耕種。

© 照片 : 由老冬提供今年第一批黃瓜苗
把溫室大棚技術帶到俄羅斯的中國農場主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今年第一批黃瓜苗
“今年就種不了那麼多了,只能按人來。能種多少棚種多少棚吧。我們的冷棚基本都不種了,可能就一半,今年扣了40個。”

     俄羅斯對入境中國工人的管控也是比較嚴格的。農場主可以申請一定數量的中國工人工卡,政府相關部門會根據實際情況決定發放數量。工卡的辦理需要一定時間,而有些農場,比如老冬的農場 ,往往從元旦已經開始勞作了。於是,他們在為工人辦理入境手續的時候會把前一年的名額留一部分給第二年,以保證一年到頭都有足夠的人手。

“前一年申請的多了,就留著備用。比如2019年,辦一部分工人,(2020年)元旦之後馬上可以入境。我留的是2019年的工卡指標。2020年的工卡指標下來以後我就用一小部分,大部分都在年底時候再給他們辦,這樣的話第二年就用上了,就這樣一年一年這麼倒。要現申請根本來不及。”

     老冬的農場是從2002年的一次政府考察之後建立起來的。當時,老冬的家鄉為了發展建設,很多農業用地被徵用,當地農民無田可種。政府在去俄羅斯考察時發現了機遇,便想嘗試一下看,看是否可以將這些農民作為勞務輸出到俄羅斯,既可以讓空閒的土地物盡其用,又能解決農民的收入問題。老冬便嘗試幫助他們建起一個小型的農場。

“第一年效益還不錯,就從2003年開始整地就整到現在了。多的時候有七八十號人,好幾百個棚,那是2007、08到10年那會兒。剛開始乾,總想往大了弄,再一個,國內那邊說有這麼多的勞務,給國內減輕負擔,國內多來點勞務,還能掙點錢。這麼過來的人就多了。人多反而不是那麼掙錢。”

     起初的探索階段免不了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損失。蔬菜種植的時效性很短,採摘之後要立刻賣掉,幾天不售出就要扔掉了。最多的一次,他曾一天扔掉三、四十噸的蔬菜。經過多年的嘗試,老冬摸索出,三、四十個工人的時候,農場的效益最好。這樣的人員配置一直保持到了現在。老冬一直喜歡用有經驗的中國工人,也會雇傭當地人,但數量不多,因為兩國在對農業的理解上還是存在著一些差異。

哈巴羅夫斯克農場主米哈伊爾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俄羅斯免費土地:從獲得到開發

“俄羅斯人不會,自己家別墅種點小園子還行,如果是(作為)生產方式,他們那種做法差得很遠。首先他不精心,做農業他還跟上班似的,早上幾點來,晚上幾點走,這種根本不行。像我們這人都守著,沒有時間觀念。”

     俄羅斯對農藥使用有嚴格限制,通常允許使用的數量僅為國內標準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當地還有嚴格的農產品檢驗機構。老冬介紹說:

“檢驗檢疫機構要比國內做得好。像我們在這種植,他們一個月怎麼也能來兩趟。也不和你打招呼,去你的棚里,直接拿你的產品,或者拿一些土樣、水,回去做化驗,看你有沒有重金屬超標,農藥殘留。你要有殘留就不讓你賣了,東西上不了市,人家給你下單子來了。我們這麼多年,(有)三四年了,都用微生物菌肥,又當農藥使,又當肥料使。自己做這個微生物菌肥。所以就病害很少,用的也很少。所以從產品品質上提高不少,當地人很認我們的東西。”

     老冬說,每年他們都會去山東壽光學習,那裡是中國蔬菜溫室大棚的發源地。他們把學習到的先進經驗在俄羅斯的農場實踐起來,不斷創新。如今,老冬的蔬菜大棚在成熟季節能夠日產20多噸,已成為當地大棚種植的企業典範。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