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和平號”下潛北冰洋海底的幕後之謎

© 照片 : Sergey Hvorostov俄羅斯“和平1號”深潛器
俄羅斯“和平1號”深潛器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10年前,北極研究迎來新的世紀。2007年8月,人類首次抵達北冰洋北極海底。俄羅斯“和平1號”和“和平2號”深潛器在兩米厚的冰層下實施了極限下潛。進行了科技考察並將俄羅斯國旗插在大洋底部。 那麼,此次考察存在怎樣的危險,其科學意義又何在呢?我們請到駕駛“和平1號”、下潛參與人之一的阿納托利·薩加列維奇教授為衛星通訊社做下介紹。

記者: 阿納托利·薩加列維奇教授是俄羅斯科學院海洋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是使用載入潛水器研究世界海洋的最有經驗的學者之一。1989年,他作為主駕駛員曾駕駛“和平號”在世界各地完成了500多次下潛。因在“北極-2007”深海探測過程中表現出的勇敢精神而獲得俄羅斯英雄稱號。

© 照片 : Sergey Hvorostov2007年8月,人類首次抵達北冰洋北極海底。
2007年8月,人類首次抵達北冰洋北極海底。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07年8月,人類首次抵達北冰洋北極海底。

記者: 據阿納托利·薩加列維奇教授介紹,“北極-2007”考察活動準備了多年,動用了兩艘伴隨船隻。“俄羅斯”號破冰船破開冰層,緊隨其後的是載有考察隊員和兩艘深潛探測器的“費多羅夫院士”號科考船。2007年7月24日,他們離開穆爾曼斯克港駛往北極。天氣非常好,因此很快到達目的地。找到適合“和平號”下潛的冰窟窿,準備入水。

© 照片 : Sergey Hvorostov“俄羅斯”號破冰船破開冰層,緊隨其後的是載有考察隊員和兩艘深潛探測器的“費多羅夫院士”號科考船。
“俄羅斯”號破冰船破開冰層,緊隨其後的是載有考察隊員和兩艘深潛探測器的“費多羅夫院士”號科考船。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俄羅斯”號破冰船破開冰層,緊隨其後的是載有考察隊員和兩艘深潛探測器的“費多羅夫院士”號科考船。

記者: 2007年8月2日,50噸的船吊將第一艘深潛器從“費多羅夫院士”號科考船中吊出,小心地放在甲板外。莫斯科時間9:28分,“和平一號”潛入暗藍的水中。半小時後,第二艘深潛器也被放到水中。每艘深潛器設有3名船員。

記者: 下潛3小時後,“和平一號”與伴隨船隻聯絡。船長報告:“深潛器已在北冰洋海底,深4302米,停在黃顏色的土層上。我們可以執行任務”。研究人員借助於機械手,取回土樣和海洋動物,然後將一面用鈦金屬製作的俄羅斯小國旗插入海底。

記者: 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在北極海底插旗相當過敏。很多政治家將其看成是俄羅斯有意獨擁廣闊的北極領土。據阿納托利·薩加列維奇教授介紹,在美國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有人向他提出過這個問題。

© 照片 : Sergey Hvorostov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在北極海底插旗相當過敏
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在北極海底插旗相當過敏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在北極海底插旗相當過敏

薩加列維奇教授:“我回答說,1969年美國航天員登月,在那裡插上了美國國旗。誰也沒說過,月球是美國的了。2007年俄羅斯在北極所做的事情也不是政治行為。這是在檢測俄羅斯的下潛技術,而且,此類技術在深水作業、建冰上平台和完成救助任務時是需要的。我們第一次下潛海底的時候,誰也不知道等待我們的將是甚麼。現在我們明白了,需要做甚麼和如何做。”

記者:歲月走過10年,“和平一號”駕駛員首次公開承認,這是相當有風險的任務。所有下潛者都明白,有可能再也回不來了。一些人下潛前甚至還寫了遺囑。據薩加列維奇介紹,不是為裝備擔心。設計師伊戈爾·米哈里採夫設計的俄羅斯“和平號”,是可靠的並能承受600個大氣壓。可載3名船員潛入水底6公里。真正的威脅在於,那個50米x50米的冰窟窿有可能在任何時候關上。     

薩加列維奇教授:“回來的路最為艱難。需要不停地盯著冰窟窿的方向。找不到這個‘窗口’,就意味著死亡。要知道,深潛器無法穿透2米厚的冰層。距水面距離不多時出現了危機狀況。‘和平一號’離冰窟窿1.5公里時,幾乎找不到方向了。原因在於破冰船將潛水器放到冰下時的回流。在北極地區,回轉羅盤是沒有效果的。因此,只能根據導航系統改變潛水器方向來尋找冰窟窿。慶幸的是,9小時的水下探險順利完成。”

© Sputnik / Lyudmila Matsenko阿納托利·薩加列維奇教授
阿納托利·薩加列維奇教授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阿納托利·薩加列維奇教授

記者:今年9月份,阿納托利·薩加列維奇教授將年滿79歲。年齡不小了,但他並不想停住腳步。很多年里,他一直在想乘坐“和平號”做環球游。要知道,我們對地球海洋表面的研究還相當有限。也就是說,對人類來說非常有意思和有意義的發現還等待著我們。其中包括海洋中的熱液區。據老教授介紹,在俄羅斯,水下環球游因沒有資金而未獲得支持。

薩加列維奇教授: 中國人對這一想法情有獨鍾。2-3年後,中國可建起下潛11000米的深潛器。這個載人潛水器取名為‘蛟龍’。其實,同名潛水器已於2012年下潛馬里亞納海溝。按照計劃,這兩個潛水器將做環球游。我建議,可選定大洋中的有益於研究的80個區域。”

© 照片 : Sergey Hvorostov白熊
白熊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白熊

記者:那麼,如何看待別人在落實他所提出的水下環球研究計劃這個問題呢。薩加列維奇教授指出,科學和競爭是兩個相互排斥的概念。科技成就並不屬於某個單獨的人,而是屬於全人類。因此,他可以和任何有意獲得海洋新知識的人一同工作。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