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航天局:2018年中國共實施38次宇航發射 航天國際合作取得新成果

© Sputnik / Anna Ratkoglo中國國家航天局:2018年中國共實施38次宇航發射 航天國際合作取得新成果
中國國家航天局:2018年中國共實施38次宇航發射 航天國際合作取得新成果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北京4月17日電 中國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4月17日在中國航天日新聞發佈會上表示,2018年,中國共實施38次宇航發射,航天國際合作取得新成果。

趙堅在介紹2018年中國在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時指出,中國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他說,2018年中國共實施38次宇航發射,其中長征系列火箭37次,成功將104顆衛星發射入軌。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開啓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2018年,北斗導航衛星全年成功發射18顆,全球組網衛星基本系統完成部署,形成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能力。

2022年前中國載人飛船將批量生產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022年前中國載人飛船將批量生產
趙堅說,此外,中國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成績。他說,2018年,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在軌交付,標誌著中國高能天文研究進入空間觀測的新階段。實踐十三號高通量衛星在軌交付,進一步滿足航空、航海、鐵路互聯網通信用戶接入需求。高分五號、高分六號衛星交付投入使用,提升了業務服務能力。風雲二號H星及風雲三號D星正式交付,8顆風雲氣象衛星在軌穩定運行,作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和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等9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衛星互聯網等新興業務深入論證,蓄勢待發。
在談到航天國際合作問題時,趙堅指出,中國在這一方面也取得新成果。他說,嫦娥四號任務面向全球徵集科學載荷,在中國探月工程中首次搭載4台國際合作載荷,包括在著陸器上搭載的由德國研制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在巡視器上搭載的由瑞典研制的中性原子探測儀、在"鵲橋"中繼星上搭載的由荷蘭研制的低頻射電探測儀、在哈工大微衛星上搭載的由沙特研制微型成像相機。這些儀器伴隨著嫦娥四號飛向月球,世界各國科學家攜手探索宇宙奧秘,取得豐碩成果。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發射成功,搭載由意大利空間局研制的高能粒子探測器,中意兩國元首互致賀電。中法海洋衛星發射成功,由中法雙方研制的海洋輻射計和波譜儀工作良好,中法兩國元首互致賀電。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法國期間,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主席向媒體表達了參與中國後續探月工程任務的強烈願望。中巴航天合作迎來30週年,中巴航天合作不斷深化。
趙堅還透露,今年中國計劃發射高分七號、北斗導航、中巴地球資源04A星等重大工程任務,同時還將實施天琴一號等空間科學衛星發射任務。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