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帝王列傳 伊凡雷帝(3)

關注
1553年伊凡四世突然病倒。宮廷御醫束手無策,馬上就有消息說沙皇將不治身亡

作者:俄新網記者黃軼男

伊凡四世在對外擴張頻頻得分之際,國內政局出現動蕩。宮廷內出現的事變使得伊凡四世的性格逐漸發生了變化。

1553年,伊凡四世突然病倒,高燒不退。宮廷御醫束手無策,馬上就有消息說沙皇將不治身亡。沙皇病重的消息傳出宮去,大貴族們馬上就激烈的權力之爭,為日後權力劃分展開激烈爭奪。爭奪之激烈已經達到了公開程度。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伊凡四世竟奇跡般地復愈。從此就產生了有關伊凡四世的第一個傳說:據說伊凡四世當時確實不治身亡,此後代替他秉政的是另一個人;另一種說法是伊凡四世當時確實未死,但高燒導致發瘋,此後自稱瓦西里·勃拉仁內,流浪民間。但這兩種說法均未得到正史的認可。

為了爭奪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沙皇俄國同這一地區的鄰居們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伊凡四世時代,俄羅斯的邊境線是楚德湖北岸和拉多加湖西岸,邊境線與芬蘭灣平行,距俄境到芬蘭灣最近處僅70余公里。獲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領土擴張,而是具有巨大的戰略和經濟利益。如果俄羅斯能夠在芬蘭灣建立一個港口,就可以貫通整個北方通商路線,自行出海,到英國、丹麥進行自由貿易,而不必途經波蘭立陶宛王國或者瑞典;其次,沒有港口城市,就無法建立起強大的海軍,也就無法保證俄國在這一地區的政治存在。

1556年,俄軍向瑞典發動了進攻。戰爭持續了一年,以雙方簽訂諾夫哥羅德和約而告終。這場戰爭沒有給伊凡四世帶來任何實際結果:雙方邊境線依舊,各自歸還了對方的俘虜。唯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瑞典無條件放回了俄軍戰俘,而俄方只在收到瑞典的贖金後才歸還了戰俘。

1558年,伊凡四世向立窩尼亞發動進攻。戰爭開始後,俄軍節節勝利,連下四城,立窩尼亞騎士團遭到沈重打擊。戰爭持續到了1559年,立窩尼亞實際已經不復存在,其領土划入波蘭立陶宛王國、瑞典和丹麥三國的勢力範圍。

當時的歐洲各國廣泛流傳著關於沙皇俄國的各種可怕的傳說,歐洲人,從平民百姓到王公君主們很少有人到過莫斯科,道聽途說的結果就是把俄羅斯想象成半開化的國家,把俄羅斯人想象成茹毛飲血的野蠻人。可以說,歐洲是把俄羅斯和韃靼人、奧斯曼土耳其相提並論的。

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沿岸的軍事行動引發了歐洲的恐慌。接下來波蘭立陶宛王國、瑞典和俄羅斯之間的戰爭就不可避免了。原本即將以俄軍勝利告終的立窩尼亞戰爭變得長期化,參戰各方停停打打,不斷地和談、開戰,就這樣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583年。最終俄羅斯也沒能獲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持續25年的立窩尼亞戰爭不但沒能達到預期目標,反而以俄羅斯西北領土上的六座城市被瑞典佔領而告終。

1560年,伊凡四世的皇后阿娜斯塔西·格林斯卡婭暴病身亡。實際上皇后死於投毒。四百多年後的二十一世紀初,俄羅斯的科學家們打開了格林斯卡婭皇后的棺槨,採樣阿娜斯塔西的頭髮進行了化學化驗,發現了體內大量的鉛、汞和砷,這就證明瞭伊凡四世的皇后確實是被投毒謀殺的。

在喪妻之後,伊凡四世的性格大變,日益變得多疑冷酷。伊凡四世對周圍近臣和貴族們的懷疑逐漸變為猜忌以致憎恨。本來就時時盤算如何鞏固君權、削弱貴族勢力的伊凡四世變得煩躁暴戾,開始對大臣們斧鉞相向。

1562年,伊凡四世宣佈"消藩",直接剝奪了所有貴族的領地,宣佈所有俄羅斯的土地為沙皇一人所有,也大概就是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此時的沙皇俄國是典型的分封建制的君主集權國家,所有受分封的督軍、貴族各自代表沙皇統治自己的領地,也就是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樣一來,失去領地的貴族們變成了依靠國家俸祿生活的"公務人員",不但權力遭到剝奪,在經濟上也陷入受制於沙皇的境地。

沙皇的舉動招致了眾多貴族們的齊聲反對,在遭到鎮壓後很多貴族暗中聯絡波蘭立陶宛王國,甚至個別激進的貴族們策劃推翻伊凡四世,另立沙皇。這使得伊凡四世開始對貴族們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

伊凡四世首先清洗了自己的近臣,提拔了一些本非貴族出身的大臣。正因為他們的非貴族出身,才獲得了沙皇的信任。而這批近臣也不遺餘力地依靠鏟除王公貴族和朝中大臣,來博得伊凡四世的信任與歡心。在這批近臣中,最出名的就是名為格里高利·斯庫拉托夫的御前侍臣,因其身材矮小,人送外號"矮子斯庫拉托夫"。

1564年12月3日,伊凡四世離開莫斯科,前往莫斯科附近的小城亞歷山德羅夫。在這裡,伊凡四世向莫斯科的宮里發去手諭,指責莫斯科的主教和貴族們勾結波蘭立陶宛王國,指責他們叛國,伊凡四世稱自己因此深覺受辱,宣佈退位,不再當沙皇。但同時伊凡四世有沒有指明誰來繼承皇位。手諭傳到莫斯科,朝中大臣們和主教均無言以對:眾人皆知,伊凡四世的所謂叛國指控純屬憑空捏造,宣佈退位卻不指明繼承人,是明擺著在做出姿態。但這些大臣又不願做諂媚獻諛之徒,不願公開對伊凡四世歌功頌德,大表忠心,最後只好沈默,不做應對。

莫斯科群臣的沈默激怒了伊凡四世,他把這種沈默看成是對其不忠的表現。伊凡四世宣佈建立消藩區,並在消藩區屬地挑選精壯青年,嚴加訓練,建立了沙皇禁軍。所謂消藩區,就是沙皇直轄區,在行政上直接受沙皇管轄。消藩區覆蓋了莫斯科周圍的幾個城市,還有莫斯科城內的幾條街道。在消藩區內,執行沙皇意志的只有禁軍,禁軍集司法、審判和執法於一身,而且只向沙皇一人負責。這就使得伊凡四世可以隨時按照個人意願,逮捕任何一個人,不經任何司法程序隨意定罪,加以處置。

禁軍士兵們騎著馬,全副武裝,身後背著掃帚,象徵著要掃除一切"叛國者";馬頸下掛著狗頭,象徵著對沙皇的忠心,隨時準備按照沙皇的意願咬死任何人。他們終日在消藩區內巡行,逮捕了大量"叛國投敵"的貴族,大多數被逮捕者很快就被處死,極少部分人僥倖得以全生,但被流放到北部高寒地區。據史書記載,有時在一天里處死的人之多,以致流經亞歷山德羅夫的捨爾納河被染成了紅色。

伊凡四世在基本清除了他認為的貳臣之後,回到了莫斯科。這時候伊凡四世的獨裁權力達到了頂峰,全俄羅斯上下噤若寒蟬,無人敢於發表任何與沙皇相左的言論。

在貴族們集體失聲之際,只有代表神權的教會,敢於公開反對沙皇。1568年,德高望重的都主教菲利普拒絕支持伊凡四世的消藩制度,並多次聲言沙皇的舉動是逆天而行,不符合基督教義。伊凡四世並未因為都主教德高望重、以上帝名義代言就有所忌憚,暴怒之中下令將菲利普都主教投入監獄,次年被"矮子斯庫拉托夫"扼死在獄中。

對貴族們大肆殺戮之後,伊凡四世並未罷手,清洗和鎮壓浪潮被沙皇禁軍進一步放大。根據密報,伊凡四世認為諾夫哥羅德暗中和波蘭立陶宛王國勾結,圖謀叛變,於是派禁軍前往該城,大肆進行逮捕和處決,諾夫哥羅德被禁軍血洗一空。

伊凡四世因消藩過程中展現出的恐怖手段,獲得了"伊凡雷帝"的稱號。

但另有史料表明,伊凡四世的獨裁有可能被誇大了,鎮壓和清洗沒有達到傳說中的規模,例如他就曾親自赦免了很多貴族,而且嚴格恪守基督教教義,清明行政。身為沙皇,每天清晨四時就起床處理政務,每天都要花費大量時間,在教堂內做祈禱。以虔誠的東正教徒自居的伊凡四世,竭力展現寬宏仁慈的一面,但還是背負上了暴君的惡名。

現在有關消藩前後的歷史,大多出自外國駐俄羅斯使節們和反對伊凡四世的貴族們的記載。當時俄羅斯當時印刷出版遠不如歐洲不發達,俄羅斯宮廷史官記載的歷史傳播範圍遠遠不如前者。換句話說,伊凡四世喪失了話語權,在新聞戰中敗給了反對派。但在當時,伊凡四世並不關心自己的歷史名譽,他關心的只是如何鞏固君權。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