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工廠稱號將讓位於誰?

© AFP 2023 / Stringer中國世界工廠稱號將讓位於誰?
中國世界工廠稱號將讓位於誰?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到2027年,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人口國。聯合國人口報告寫道。根據預測,將來差距還將擴大,因為中國的人口在縮減,而印度的人口卻在增加。但是,中國的人均收入將大大超過印度。這樣,中國將失去世界最大勞動力人口國的優勢。

日本大阪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中俄印或在大阪向西方釋放強烈信號
在美國開展貿易戰背景下,一些大公司,比如生產蘋果產品的富士康(Foxconn)已經宣佈,將把產能中的15%到30%移到印度。據亞洲日經指數(Asia Nikkei)援引蘋果供應商代表的話報道,貿易戰是這一進程的催化劑。美國宣佈,有可能對中國剩下的約3000億美元增稅。如果這樣,那麼在中國生產的全部蘋果商品都將被高賦稅。

其實,這家公司早前已在考慮,將部分產能從中國移走,比如便宜款蘋果產品。中國作為廉價勞動力國家,正失去自己的優勢。據聯合國勞動組織2018/2019年報告,考慮到通貨膨脹,世界平均工資增長不超過1.8%。而中國的平均工資每年穩增8.2%,人均GDP超過9000美元。與一些國家相比當然要少很多:美國是59000美元、英國是40000美元,俄羅斯是10000美元。但和其它人口稠密的亞洲國家相比,中國卻變成了富國。印度人均GDP是1900美元,越南不到2500美元,柬埔寨是1300美元。顯然,很多商品生產,尤其是不那麼專業的產品,在這些國家生產要便宜很多。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徐雪梅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這樣指出。

她說:“隨著中國整體收入水平提高,其他亞洲國家,特別是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勞動力成本優勢確實會進一步凸顯。但也不是說人口多和工資水平低就一定意味著有發展製造業的絕對優勢,勞動力素質也是一個重要條件。如果大多數勞動力文化教育水平低,不能熟練掌握技術,就沒辦法為發展製造業提供大量熟練、穩定的工人。我認為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是因為具備以下幾個關鍵因素:完整的工業體系、大量受過教育的熟練工人、政府持續改善營商環境的堅定承諾和有效舉措。這些中國經驗值得其他亞洲國家借鑒。而且中國也願意通過‘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等方式,與其他國家進行戰略對接和優勢互補。”

中印關係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專家:印度不是中國在馬爾代夫和斯里蘭卡的對手
富士康於2017年在印度開始組裝iPhone SE 和 6S。但生產規模因內需不足而受到限制。曾有過2019年將蘋果部分昂貴產品轉移到印度的想法,但暫時還未落實。儘管印度勞動力便宜,但對於廠家來說卻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中國勞動生產率要比印度的高5倍。這是麥肯錫的數據。也就是說,競爭優勢在中國這邊。麥肯錫強調,印度工廠裝備差,生產不是自動化,經常停電,交通基礎設施狀態不佳。對於廠家來說,這都是增加成本的大問題。比如,將貨物從新德里運到孟買,運費幾乎相當於從廣州運到孟買。但要知道,新德里和孟買的距離,要比孟買和廣州之間的距離少5倍。因此,儘管中國存在一些看得見的障礙,比如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美國貿易戰。但世界級的廠家,並不急於從中國離開。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金磚國家暨G20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飛彪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這樣指出。

他說:“中國在未來數十年仍將是世界產業價值鏈的中心。理由如下:第一,在2050年之前,雖然印度總人口將超過中國,但中國的勞動人口總數仍是世界數一數二,超過8億,這是支撐製造業的基礎;第二,中國人口紅利雖然已經在‘劉易斯拐點’後結束,但卻已轉變為工程師紅利。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人口在全球遙遙領先;第三,以人工智能、多維智造、大數據、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已經到來,正在重塑全球產業鏈生態。未來,普通勞動力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將大幅下滑。中國龐大的高素質人口總量,且在工業4.0技術群上的領先地位,能夠確保中國在未來全球經濟的地位;第四,中國深厚的工業基礎,產業聚集度高、產業齊全度與規模效應良好,且擁有良好的產業生態,這些都是中國保持製造業地位的堅實基礎。尤其中國擁有在全球居首的龐大市場潛力,更是確保中國全球製造中心的優勢條件。現代化智能製造時代,產業鏈短化已成趨勢,製造業要接近需求市場。總之,新時代條件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悄然生變,人口規模優勢如果利用不當,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會成為劣勢。中美貿易戰下,部分產業的確開始轉移至周邊國家,但這個趨勢不是最近才有的。數年前就已開始。這是開放市場經濟下,全球產業鏈的自然過程。水往低處流,哪裡成本低,產業就轉移到哪裡。因此,一些附加價值不高的勞動密集型與資源密集型產業會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條件,進行轉移。‘貿易戰’只是加速了這個進程。但同時,中國近年每年外資流入仍然保持全球前列,一些高端產業保持流入趨勢。不應過度解讀中國產業外移現象,還是應把握世界發展大勢。”

亞洲日經指數援引蘋果公司代表的話指出,公司在中國“布陣”,與其說是因為勞動力成本,還不如說是完善的供應鏈和運行良好的基礎設施。在中國,除了蘋果公司1萬名員工外,據各種評估,為“蘋果產品”工作的還有近500萬人。他們在各類供應公司上班,為物流和相應服務提供保障。據日經指數資料,轉移生產大約需要18個月時間,而完全實現之前的指數,也許需要2-3年。而且,還不能遭遇意想不到的社會障礙。印度中小企業事務部國務部長吉里拉傑·辛格年初承認:印度永遠不會成為像中國和新加坡那樣的國家,只要無盡無休的罷工不停止。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