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放緩對誰來說都可怕

© AFP 2023 / Johannes Eisele中國經濟放緩對誰來說都可怕
中國經濟放緩對誰來說都可怕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中國經濟28年來破天荒地的放緩威脅著依賴中國的所有其他亞洲國家。製造業疲軟在供應鏈上的中國亞洲夥伴中都得到了反映。人民幣貶值拉低了其他新興市場的貨幣。中國經濟放緩是否意味著該地區權力平衡的改變?

最近中國公佈的統計數據,一方面,沒有讓經濟學家感到驚訝,但另一方面,也沒有讓他們感到高興。去年中國GDP增長6.6%。而在第四季度增速僅為6.4%--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差成績。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並沒有掩蓋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國經濟受到不利的外部衝擊,包括來自中美貿易戰的壓力。儘管兩國領導人在3月1日之前達成了貿易休戰協議,但任何市場參與者對未來都沒有信心。首先,早先加徵的關稅仍然有效。第二,兩國之間的矛盾不僅限於貿易不平衡。在許多根本性問題上,兩個對立的大國達成共識並不容易,大家都明白這一點。此外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衝動使得對中美關係未來發展的任何預測變得更加困難。

英國專家:中國經濟增長率放緩為過渡到新經濟模式的自然結果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英國專家:中國經濟增長率放緩為過渡到新經濟模式的自然結果

市場參與者情緒明顯反映在中國2018年第四季度的統計數據中。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從7.2%大幅放緩至5.9%。11月份零售銷售增長放緩至8.1%,是15年最低水平。11月中國製造業增速放緩超出預期,達到15年來的最低水平。明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將在全國人大春季會議期間公佈,預計將在6至6.5%的範圍內。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中國經濟放緩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來說是一個共同的不幸。因為近幾十年來,中國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全球GDP增長。

梅新育說:"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不僅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十分可怕,對發達國家、對整個世界經濟而言都十分可怕。這首先體現在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第二個十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每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超過30%,有時甚至超過40%,因此中國經濟放緩意味著全球 30%至40%的經濟放緩。而且,中國經濟放緩是與中美貿易戰等事件同時發生的,美國經濟也出現了不好的跡象。例如,美國股市在去年最後一個季度出現了大幅下跌的情況。新世紀以來,中美兩國每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率的貢獻都超過50%,現在中美兩國經濟都出現問題,這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更大。其次,中國的進口增長率非常快。新世紀以來,中國年均進口增長率約為全球進口貿易年均增長率的兩倍。很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高度增長都是因為搭上了‘中國之車',原來是將貨物出口至中國,現在還增加了服務貿易等方面的輸出,比如旅遊。現在中國每年因私出境的旅遊人次已經達到一億以上,中國遊客在外支出項目超過一千億美元。以前,在中國的服務貿易中,旅遊是最大的順差項目之一,但新世紀以後,旅遊成為了最大的逆差項目。從中也能看出中國經濟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之大,如果中國經濟不穩定,發展中國家也會受到影響。"

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增長在第三季度也開始放緩--幾乎與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同步。新加坡GDP增長2.2%,而不是4.1%;而泰國的GDP增長3.3%,而不是4.6%;馬來西亞的GDP增長4.4%,而不是6%。泰國出口對該國GDP增長貢獻60%,第三季度下降0.1%。這算是一個顯著下降,因為它在前一季度增長4.6%。迄今為止中國不僅是政治吸引力的一個極,也是經濟實力的一個極。支持亞洲其他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投資活動來自中國。中國也是周邊國家產品的主要市場。高科技產品出口,包括日本和韓國的電子元器件,也因中國製造業放緩和消費需求下降而減少。2018年智能手機在中國的需求下降12%。

2018年中國GDP增速符合預期 今年經濟下行趨勢需警惕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專家:2018年中國GDP增速符合預期 今年經濟下行趨勢需警惕

但梅新育相信,地區平衡力量不會因中國經濟放緩而改變。只就因為,即使暫時出現困難,也無人可取代中國。

梅新育說:"目前,全世界只有中美兩個國家經濟體量超過十萬億美元,其他國家在經濟體量上與中美相差甚遠。美國股市在去年最後一個季度下跌了20%,與中國股市2018年全年的下跌情況相當。隨著美國股市急速下跌,預計今年美國實體經濟部門也會受到一定影響。中美兩國都遭遇了經濟上的問題,但其他國家在這方面的‘免疫'能力相對更差。例如,日本的經濟增長較為疲軟,且GDP(國內生產總值)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印度的經濟體量在2000年時是中國的三分之一,近幾年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其他國家目前都不具備帶動亞洲經濟發展的能力。"

而中國也不會允許其經濟增速過慢。上周中國央行、財政部和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代表承諾採取刺激措施。這包括減稅以及給金融機構降低門檻,例如,調整所需的準備金率。甚至不排除削弱貨幣政策--降息的可能性。路透社援引一些分析師的話稱,政府還可能允許地方政府發行2萬億元(合2951.3億美元)的特別債券,以資助重要的基礎設施項目。總之,這些措施應能收效。即使不能扭轉當前趨勢,至少中國將能以最小的代價擺脫困境。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