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惜盟國利益與中國對抗

© REUTERS / Dado RuvicA 3D printed Huawei logo is placed on glass above a displayed U.S. flag in this illustration
A 3D printed Huawei logo is placed on glass above a displayed U.S. flag in this illustration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美國下個月將禁止從使用華為和其他四家中國製造商的設備、組件或技術的公司購買產品。相應的政府採購規則將於8月13日生效。

Логотип 5G в Маями. США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美國務卿和英外交大臣稱將為5G網絡尋找華為的替代
華盛頓之所以做出這一決定,是因為需要確保國家安全,因為正如美國所聲稱的那樣,使用中國公司設備可能導致向北京洩露敏感數據。

《日經亞洲評論》認為,這一決定將讓日本公司面臨艱難選擇。一方面,2019年美國政府的採購總額為5800億美元,而從日本公司就購買了15億美元的產品。另一方面,據華盛頓估算,排除中國供應商,可能將讓所有外國合作夥伴的總費用超過800億美元。而且滿足美國需求的時間所剩無幾。

Премьер-министр 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и Борис Джонсон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專家:倫敦應為中國強硬反擊華為被禁做好準備
除此之外,企業尚不清楚華盛頓所謂的使用某些中國製造商產品究竟指的甚麼。從公開的信息可以看出,華為、中興通訊、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浙江大華技術以及海能達通信產品都將“失寵”。然而美國的禁令會有多嚴厲?例如,不能在企業網絡中使用上述製造商的交換機嗎?還是公司辦公室中存在海康威視攝像機也為美國政府採購開了紅燈?供應商公司的員工是否可以使用華為智能手機?目前,這些問題尚無明確答案。

日本電報電話公司稱,它將在指定日期之前更換美方認為有異議的中國製造商的所有設備。軟銀集團也稱,它正在更換其網絡中的電信設備,但承認該公司員工使用5G中興智能手機,並且軟銀集團不打算在不久的將來進行更改。

中國不僅是最重要的零部件供應國,而且還是日本製造商製成品或中間產品的巨大市場。日本已經向華為提供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芯片和微芯片。中國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周永生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美國對中國公司的制裁旨在遏制中國的技術發展,但同時美國盟國也將面臨艱難的選擇:要麼遭受巨大經濟損失,要麼失去美國的政治支持。周永生教授接著說:

“美國打擊華為及中國其他高科技企業,意在從科技方面封鎖中國,扼殺中國科技的發展,使中國成為科技落後的國家,不能夠再追趕和超越美國。我認為這是美國最真實的目的。從這一角度來看,打擊華為就意味著需要全力維護美國作為世界科技霸主的地位,維護美國作為全方位霸主的地位,不讓中國超越美國。並且在這一過程中,美國主要考慮的是自身利益,要聯合盟國一同制裁中國。不過眾所周知,華為每年從日本進口的芯片基礎原件材料就高達約五六百億人民幣,美國當前逼迫日本政府和企業也要進行追隨,所以日本面臨著艱難的選擇。若是跟隨美國,將在經濟方面遭受巨大損失;若是不跟隨美國,又可能被美國長期打壓。”

美國阻止中國技術發展的企圖會給許多美國合作夥伴帶來負面影響。例如,由於美國對華為的制裁,台積電可能失去其僅次於蘋果的第二大客戶,後者佔台積電收入的15%至20%。這家台灣製造商宣佈將從9月起停止向華為供應產品。英國ARM也被迫終止與中國公司的合作。美國本國公司同樣遭受損失:例如,高通公司60%的收入來自中國市場。去年,僅華為就購買了價值超過180億美元的芯片。而且還有其他一些中國公司,儘管不如華為那麼成功,但其運作規模也很龐大。由此可見,華盛頓挑起的對華政治摩擦使世界各國企業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這裡肯定不會有好結果:要麼失去中國市場,要麼失去美國市場。美國可能會繼續對盟國施壓,逼迫它們聯合起來打擊中國公司。周永生專家認為,很少有人能夠違背美國的意願。他說:

“根據目前的情況,我認為美國盟國反對這項政策的可能性並不大。眾所周知,五眼聯盟是堅決跟隨美國,而日本在打壓華為這一問題上也是跟著美國走。但是在西方國家中,德國相對比較獨立,我想有可能在德國會出現反對的聲音,但是程度如何尚且無法評估。”

德國電信繼續加強與華為合作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德國電信繼續加強與華為合作
德國實際上正在努力在當前局勢中盡可能保持中立。自從德國總理默克爾2005年上任以來,德國對華出口額增長了近5倍,達1100億歐元。因此,儘管受到來自華盛頓施加的政治壓力,柏林仍不急於盲從,因為否則德國公司的經濟利益將受到威脅。例如,德國政府在英國決定到2027年將華為從5G電信網絡中排除後的幾天表示,目前沒有理由收緊對這家中國公司的政策。默克爾本人也避免因通過《香港國家安全法》而對北京發表過分嚴厲的言論。儘管德國總理由於這個緣故甚至不得不聽取他在基民盟黨內的盟友的批評。

到目前為止,很難說華盛頓能否進一步使其他國家參與其反華運動。一方面,曾長期做過抵抗的英國反悔很具有代表性。倫敦曾試圖找到一種既能讓華盛頓滿意又不會讓自己受到太大傷害的妥協,但最終代價仍將由英國自身承擔。

然而,面對當前的危機,沒有人還願意支出額外的費用。例如,據德勤(Deloitte)預測,到年底歐元區GDP沒有這些額外開支都會下降7.5%。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