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釣魚”誘捕中國“間諜”的背後

© flickr.com / Philippe Put美國“釣魚”誘捕中國“間諜”的背後
美國“釣魚”誘捕中國“間諜”的背後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天津大學否認美國政府對其教授從事間諜活動的指控。美國司法部早前宣佈,有6名中國公民,其中包括3名天大教授盜竊商業機密。

最近一段時間里,中國公民在美國涉嫌間諜的醜聞並非罕見。但是,本次中國的反應卻極為強烈。而且,並非是政府、而是學界做出了這樣的反應。天津大學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要知道,張浩教授被捕帶有警示色彩。這位準備參加學術會議的36歲學者在洛杉磯降落後,立刻被美國特工機構帶走。也就是說,張浩遭遇了“釣魚”式誘捕。

其實,案件本身平淡無奇。既沒有發生槍擊、五角大樓的秘密計劃也未曾被盜。對中國公民的指控是,他們從兩家美國公司盜走的技術被用在了手機裝置上。調查者們認為,張浩和其同事早前曾在美國商業公司工作,他們掌握了重要的秘密,從而幫助中國使用先進技術來打造自己的設備。可以看出,在中美關係中,同時有兩個題目浮出了水面:間諜糾紛和知識產權領域衝突。

完全有可能,美方此舉與籌備習近平訪美有關。顯然,華盛頓希望掌握更多的“王牌”。為甚麼不利用這起間諜案件來強化9月峰會中的立場呢。

這起案件的另一個用處是國內政治,也就是美國選民。每一起此類案件,都可以將美國公民的注意力從本國安全領域的漏洞中、從自身某些技術已開始走下坡路的情況中引開。事實上,不能用中國的“陰謀”來做解釋。莫斯科PIR-中心安全問題專家奧列格·傑米多夫認為,對中國的指控,常常帶有政治色彩,尤其涉及到網絡間諜和工業技術被盜更是這樣。

他說:“值得指出的是,中國問題,其中包括中國在網絡空間的活躍性,都可被當成‘稻草人’來使用。對於美國公民和立法機構在討論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來說,這些都可被當成佐證。中國不斷增長的規模和其複雜的間諜行動,都是對國防預算進行辯論的‘萬能鑰匙’。”

2014年10月,美國水文學家陳夏芬在同事眾目睽睽之下被帶走,並被威脅判刑25年和處以100萬美元的罰款。5個月後,檢察官在未解釋原因的情況下拒絕了這一指控。這起案件表明,美國護法機構在打擊竊密方面具有傾向性和選擇性。

《紐約時報》針對陳夏芬案件曾不無嘲諷地寫道,在美國,僅剩兩類公司,一類是被中國間諜盜走機密的公司,一類是誰也不知道,中國間諜已經潛入其中了。中美兩國的大學生和學術交流,中國的諸多移民,都使中國人變成間諜案件的適合的標靶。毫無疑問,中國也在利用這些交流來促進本國的基礎學科研究。但無法認同,中國參與美國項目研究應被認定為間諜活動。也許,美國也受益其中,不然,其大學和公司為何要邀請中國專家前去工作。但結果是,中美兩國學者的任何接觸,都受到美國的懷疑。或者應該說,美國正變成一個封閉的國家,它正在忘記,其技術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移民者的智慧和勞動創造出來的。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