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起底“產能過剩論”荒謬邏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 AFP 2023 / TOSHIFUMI KITAMURA中國電動汽車
中國電動汽車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1.04.2024
關注
新華社4月11日刊發調查報道反駁西方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論”,指出中國先進產能備受青睞,這種符合各國市場需求、體現產業發展潮流的競爭力優勢,在西方人眼中卻成為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文章稱,近期,西方輿論場有關中國“產能過剩”的論調甚囂塵上,一些政客和媒體宣稱中國政府補貼造成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領域產能過剩,中方為消化這些過剩產能,以所謂低價在海外傾銷導致市場扭曲,損害他國經濟。
調查發現,中國新能源產業通過不斷加大創新投入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形成優勢,其產能與需求端的巨大潛力相比遠未“過剩”。中國產能過剩與否,更要看長遠需求。
文章認為,某些西方媒體將“產能過剩”定義為超過國內需求的生產能力,這是極其狹隘的,違背了經濟常識和客觀事實。當國內需求被滿足後,剩餘產品自然會轉向出口市場。如果各國生產僅滿足國內需求,就不會有跨境貿易。
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貿易整體低迷及外需持續疲弱的大背景下,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靠的是持續技術創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和充分的市場競爭。中國輸出的是合乎海外客戶之需的先進產能,中國製造非但不過剩,還是緊俏貨。
文章指出,西方資本利益集團鼓吹“中國產能過剩論”旨在為其升級綠色保護主義措施造勢,是遏制中國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的又一話術。全球化時代,西方資本利益集團應秉持市場經濟原則和價值規律看待產能問題,與中國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讓世界各國受益於發展優質產能。
美財政部部長珍妮特·耶倫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0.04.2024
港媒:美財長耶倫在中國綠色產業問題上不能既要又要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