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會來了亞太地區不走嗎?

© Sputnik / Alexey Vitvitsky北約會來了亞太地區不走嗎?
北約會來了亞太地區不走嗎?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4.01.2024
關注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出現在印太地區反映了新的地緣政治現實。 為甚麼歐洲的軍艦和軍機要離“家”出走?這是一個長久現象嗎?這對中國意味著甚麼?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活動日益頻繁。美國防長奧斯汀2023年4次訪問亞太地區,到訪8個國家。 2023年宣佈根據兩國2023年2月簽署的《加強防務合作協議》,菲律賓同意向美軍開放4個軍事設施,供美軍進出。美國還同巴布亞新幾內亞簽署了安全協議。 美國總統為“太平洋威懾計劃”申請的 2024 財年預算達 91 億美元,同比增加 30 億美元。該計劃旨在確保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主導地位。
美國與澳大利亞簽署了聯合生產制導多彈頭導彈系統協議,加強軍工合作。同時公佈了澳大利亞採購AUKUS核潛艇的計劃。印度尼西亞於 2023 年 8 月舉辦了年度“超級神鷹之盾-2023”演習。今年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和新加坡也加入了美國和印度尼西亞的行列。2023年10月曆史上第七次也是最大規模的聯合演習在菲律賓舉行,有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日本、馬來西亞和英國參加。還是在2023年舉行了美、韓、日傳統三邊演習和美、澳、印、日參加的“馬拉巴爾”海上演習。
正如許多觀察家指出的那樣,美國在該地區的幾乎所有演習和軍事協議都是針對中國的。華盛頓的目標是在該地區建立一個反華遏制聯盟網絡。澳大利亞的軍事活動明顯增加,日本也大幅增加軍事預算。
在這種條件下2023年北約對亞太議程的參與格外引人關注,尤其是在2023年宣佈計劃在東京開設北約辦事處之後。不過遭到法國和德國的反對。時政評論人司馬平邦指出,美國一如既往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該地區的兩個主要地區,即朝鮮半島和台灣。

司馬平邦專家說:“美國拉著北約盟國參與和干預亞太事務,有兩個重要的落點,一個是朝鮮問題,一個是台灣問題。對朝鮮問題的典型事件,比如9月下旬美國、韓國、加拿大等國在黃海舉行了號稱10年內最大規模的海上聯合軍事演習,且演習正值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海參崴會見。這場大規模軍演,實質上還是強化了韓國作為美國代理人的膽量,同時也讓加拿大有更多機會在東亞事務中露面。美國急於把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小兄弟’盡快栽培成自己圍堵中國的好幫手,我認為是值得我們警惕的。而在台灣問題上,雖然美國的北約盟國們干預的聲音越來越大,但是我看尤其是德國、法國對此的態度卻一直很模糊,它們並沒有跟著美國走。所以2023年台灣問題上的勢態,中國並沒有失去主動,美國所能做的仍然還是借助台灣內部的台獨勢力,給共產黨和解放軍上眼藥。”

專家:北約事實上已經在亞太地區展示了自己的存在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02.01.2024
專家:北約事實上已經在亞太地區展示了自己的存在
北約的成立曾是為了對抗蘇聯;傳統上首先是保護歐洲領土。 司馬平邦認為,試圖讓聯盟參與在地球另一端遏制中國,與西方和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對抗以及美國在其他地區,包括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的下降有著直接關係。華盛頓正企圖將它在地球不同地區的盟友聯合成一個集團,抵抗俄羅斯、伊朗、中國和朝鮮。
司馬平邦專家接著說:“以常規慣性的視角來看,美國正在把北約的歐洲盟友們逐漸拉入印太地區的戰略範圍,這是世界局勢變化的一個非常顯著的跡像。但我認為還有另一個並不顯著卻一樣迅速演進的世界局勢變化,那就是中國和俄羅斯作為另外兩個世界大國的悄然走近,和中俄兩國在走近過程中形成的強大勢能帶來的世界局勢的變化。在中、美、俄這個世界大國三角中,中俄漸漸走近,這既是中國的勝利,也是俄羅斯的勝利,反過來卻是美國的失敗。美國拉著自己的歐洲盟友,看似好像正在以進攻性的、主動性的姿態更多染指亞太戰略事務,但實際上中國和俄羅斯以平穩勢態結為極為穩固的非同盟夥伴國家關係,反而更具有進攻性、積極性和主動性,且極有國際政治遠見。2023年,正因為中俄關係的穩固,帶來了伊斯蘭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紛紛努力脫離美國在中東建立的地緣奴役體系,連沙特、阿聯酋和伊拉克這些國家都已要拋棄美國的體系,這種變化對中俄來說是非常積極的。無論美國把歐洲盟國拉攏到亞太來有著怎樣的軍事、政治目的,它們所面對的對手的實力確實在越來越強大。”
北約多年來一直在自己的文件中把中國視作威脅。除了美國現有的活動之外,印太聯盟活動的增加引起了許多地區參與者的擔憂,尤其是中國和東盟成員國。
2023年7月在維爾紐斯舉行的北約峰會上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和韓國等太平洋國家作為受邀方出席。北約準備將加強與這些國家的軍政合作。
法國和英國參加了2023年與美國在菲律賓舉行的聯合演習。這些北約國家此前也曾在菲律賓搞過軍事活動。但自歐盟2021年公佈亞太戰略以來,其他北約成員國也不斷增加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近年來一些北約歐洲國家,甚至像立陶宛這樣的小國,也都制定了自己的“印太戰略”。
歐洲國家捲入遏制中國的對抗,以及美國試圖打造從歐洲到亞太的統一對抗和緊張帶,給中國外交帶來嚴峻挑戰。司馬平邦專家認為,中國雖然不會單方面加劇與歐洲的緊張關係,但他同時強調,新出現的地緣政治現實正迫使北京建立自己的力量以應對。

司馬平邦專家說:“北約在印太地區越來越顯著的存在,其實也在逼迫中國與俄羅斯在戰略合作上越來越緊密。但中國一直是不結盟國家,所以中國需要用更大的經濟利益,來彌平與俄羅斯的戰略安全的合作關係,同時,這也在逼迫中國要在更多的與俄羅斯有關的國際事務上鮮明地 表明自己的態度,其實在之前的烏克蘭衝突上,美西方國家就借此給中國出了不少難題,如何處理好如此複雜的、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國際矛盾關係,又不失去中國既有的立場,確實考驗著中國的外交能力。出於國家利益考慮,中國面對美國不會主動示弱,而中國面對歐洲(北約盟國)也不會主動示強。實際上中國對諸多北約國家的態度也存在明顯區別,今後也有必要對歐洲和北約國家的外交事務進行更精准有效的管理。

對於上述中國遇到的麻煩,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還是中國自己的軍事實力如何實現穩步且迅速的提高。因為一切外在的複雜問題,回過頭來都必須從解決內在矛盾上找到正確答案。中國的內在矛盾,我認為就是放下既有成見,抓住眼前機遇,提速建設自己更為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和戰略核力量,無論是從GDP上與美國的比值,還是從購買力平價上與美國的比值,中國現在的年度軍費建設開支都是明顯不足的。我個人覺得中國應該放下內在的一切陋見,屏蔽掉外來的一切干擾,更積極地提高和擴大軍事戰略力量的建設,畢竟強大的軍事戰略實力才是定海神針。”

有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表明瞭自己在亞太地區的存在,並與美國及其地區盟友頻繁互動。許多國家的海軍尤為活躍,包括荷蘭、德國和意大利等地理位置相距遙遠的國家。德國計劃大幅增加在亞太地區的活動。例如,2024年德國、法國和西班牙的空軍將在該地區進行大規模“巡演”。據《防務新聞》報道,超過30 架德國飛機以及 14 架法國和西班牙飛機可能參加此次行動。預計這三個國家的空軍將參加在夏威夷舉行的環太平洋演習。之後北約三支空軍計劃飛往日本,與當地飛行員聯合飛行,參加澳大利亞“漆黑”演習,隨後飛往印度,經停印度尼西亞或馬來西亞。
德國國防部長鮑里斯·皮斯托利烏斯也宣佈,在南海和台灣周邊局勢緊張之際德國計劃於2024 年向該地區派遣一艘護衛艦和補給艦。鮑里斯·皮斯托里烏斯在2023 年 11 月中旬評論這些計劃時表示,歐洲在印太地區的存在將有助於美國不分散對歐洲戰區的注意力,並許諾歐洲人“來到印太地區是為了留下來”。
1月22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在聯合國安理會就烏克蘭問題召開的會議上表示,北約東擴的結果表明犧牲別國安全謀求自身所謂絕對安全,只會加劇安全赤字和信任赤字,無助於維護和平穩定。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傑弗里∙薩克斯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20.01.2024
美國專家:美國在亞洲的政策與其在烏克蘭的政策一樣危險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