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國際兒童院的中國學生:我們的命運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

© 照片 : 俄中友好協會蘇聯國際兒童院的中國學生:我們的命運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
蘇聯國際兒童院的中國學生:我們的命運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2.05.2023
關注
年復一年,他們變得越來越少。1930-1950年代,中國革命家的數十名子女成為蘇聯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學生。從1998年開始,兒童院的中國學生已六次回訪母校。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有幸採訪到其中一位撰寫回憶錄的“伊萬諾沃人”。
5月5日,俄中友好協會舉行了中國“伊萬諾沃人”(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學生統稱)見面會,同時還暨學校成立90週年舉行《我們親愛的國際兒童院》新書發佈會。中國的“伊萬諾沃人”,是中國著名革命家和中國共產黨活動家們的孩子。上世紀20-30年代,他們在國內殘酷鬥爭和抗擊日本侵略情況下被送到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接受培養和教育。其中有毛澤東、朱德等中國著名軍政領導人的孩子。對他們來說,從小在俄羅斯接受教育,俄語已成為母語。偉大衛國戰爭期間,他們與蘇聯人民共同經受與納粹主義鬥爭的沈重負擔,一些年齡大些的,還加入蘇軍趕赴前線,其中有毛澤東的兒子。兒童院的學生李多力,是中國國務活動家、東北抗聯創始人之一的李範五的兒子。

他回憶道:“我生於1936年,在蘇聯實際也就待了十四年,也就是在國際兒童院待了十年,而且在國際兒童院我們經歷了最殘酷、最殘酷、最害怕也是最難過的衛國戰爭,我們都經歷了。但是通過從幼兒園到國際兒童院、到戰爭勝利了以後、蘇聯經歷的最艱難時候,我們都見過了,都經歷了。所以我覺得,像我本人14年生活在蘇聯,我覺得最大的印象就是蘇聯人民、蘇聯政府、國際兒童院向我們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通過衛國戰爭,讓我們覺得特別強烈,因為那時候的衛國戰爭是全蘇聯人民來抗擊和反對德國法西斯侵略。我們當時雖然是中國人,但是我覺得我們也是衛國戰爭的一員。”

在蘇聯接受教育後,中國的伊萬諾沃人回到祖國,一生中,對俄羅斯始終保存著溫暖的感覺,認為俄羅斯是自己的第二祖國。
他們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中國,但今天依然和俄羅斯保持著緊密聯繫。他們的主要責任是講述自己的歷史,向後代們傳遞記憶,保持中俄友好遺產。本著這個目標,李多力積極參與這本書的編寫,內容取材於在世和已故的伊萬諾沃華人的回憶。
他說:“我10年前已在思考做這件事。為甚麼呢?因為我們的父母都是中共領導人,有關我們的父母,比如毛澤東、朱德和其他人,有很多關於他們的書、文章和電影,大家都耳熟能詳。我們做為第二代,繼承父輩的革命傳統,為自己的祖國服務,現在都退休了,但瞭解我們的人並不多。我們並非想出名,主要的是希望留下我們的歷史,瞭解我們在蘇聯、在俄羅斯和在中國的生活。我們一生非常複雜,充滿跌宕。所以我覺得,應該給自己、給國際兒童院、給朋友和讀者們留下記憶。2000年,《在蘇聯長大的紅色後代》一書中文版面世,是兩位中國作家寫的,共有59篇文章。編者採訪了很多國際兒童院的學生,有的是根據錄制,有的是由本人撰寫。但這是20年前的事情了,這段時間里,我們一些年長者一個接一個的離世了,他們帶走了自己的歷史。我們都是普通人,很少有人將自己的歷史寫下來。因此我決定做點甚麼,以2000年出版的書為基礎,將它翻譯成俄文,又增加了不足的內容。我們添加了7個人,之前沒有寫過的,最終形成66位作者的66篇文章。”
© 照片 : 俄中友好協會/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李多力
李多力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920, 12.05.2023
李多力
很多在國際兒童院學生的回憶錄,不僅包括在伊萬諾沃經歷的歲月,還有之後的生活故事。李多力書中的重要部分,是挑選出來的同志們不同生活階段的照片。
他說:“我努力挑選每個人的照片,童年的、少年的、回國後的以及工作期間的。結果是,即使是照片,已經是一部大書了,一部圖片集。書中約有400張照片,每篇文章大約配8-10張。這些照片就是本人的歷史。我們寫的書,是國際兒童院學生的鮮活回憶。我為何將書名定為《我親愛的國際兒童院》呢?我內心深處確實認為,這就是我們親愛的國際兒童院。我在那裡接受養育,學習。俄羅斯、蘇聯、共產黨和蘇聯人民,給我太多的東西,所有這一切我們都記得。現在我們已經退休了,大家都感覺到,整個一生都在為自己國家、為中國人民服務了40-50年,但大家回憶的不是自己的工作,而是自己的童年,尤其是童年。當然,我們經受了衛國戰爭,經歷了非常可怕的戰爭,但無論多麼艱難,蘇聯政府和人民,始終在關心我們,這些都留在我們的記憶中。現在,我們的父母都離世了,我們都非常想念自己的童年,每5年都來國際兒童院參加慶典。”
據李多力回憶,1998年,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65週年慶典時來了60位中國“伊萬諾沃人”。但這次僅來了7位,其中6位是上世紀30年代第一代學生代表,回國後,他們再次感覺自己像個孩子。

他說:“同學中有44位已經離我們而去,在中國還有27位。另有2位,1位女士在美國,另1位在伊萬諾沃。目前我們中國伊萬諾沃人還有29位。我們大家都差不多80多歲了,我本人87歲。我們是國際兒童院第一代學生和畢業生。我們到這裡發現,其他國家的1位也沒來。當然,目前的國際局勢複雜,很多人無法過來。確實,80-90歲年齡,很多人想來也不容易。所以,我們來慶祝90週年,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感動的事情,我們感覺自己是英雄,因為我們幾乎和國際兒童院同齡。”

“對我們歡迎非常熱烈,領導、教師、養育員尤其是孩子們。我們所有人都戴著俄羅斯總統普京頒發的獎章,年輕人把我們看成是大英雄,我們自我感覺是同齡的孩子。因此,當我們看到教師、養育員和小孩子們,我們都非常高興!活動結束後,我們一起跳舞,我們蹦啊、跳啊的,我自己也蹦啊跳啊,非常有趣,其樂融融。”

李多力回憶自己在國際兒童院的童年,始終帶著對養育員和其他人的感激之情。據他介紹,在蘇聯,教師不僅給了我們對俄羅斯文化的熱愛,還賦予我們價值觀,這些都有助於自己光榮地度過未來的生活。
他說:“我們覺得兒童院教育我們愛勞動,我們一直到現在都保持著這個習慣。為甚麼呢?衛國戰爭期間都是親自為自己的生活,為了克服困難,我們自己種菜,自己伐木。為了保證自己不挨餓,為了溫暖,我們自己去弄、去勞動。所以勞動的習慣我們一直保持到現在。另外我們保存的就是熱愛俄羅斯的文化、藝術、音樂。我們對蘇聯的歌曲到現在都記得,年輕的時候記得,現在都記得,所以蘇聯的文化、藝術對我們的影響都一直保存著。但最主要的是,在蘇聯,教育我們做一個真誠的人、誠實的人,不騙人,就是確確實實為人民服務,不為個人利益。所以我們當時的口號是:大家為一個人,一個人為大家。所以那時候,我們的集體主義的觀念很強烈。到現在我們還聚會,還總覺得我們是一個團體,是個集體,所以這些年保持這個優點。所以做個真正的人、誠實的人,為祖國、人民服務的人,不為個人利益,所有這些我們一直保持到現在。”
© 照片 : 俄中友好協會/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

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學生重返母校

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學生重返母校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1/3

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學生重返母校

© 照片 : 俄中友好協會/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

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學生重返母校

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學生重返母校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2/3

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學生重返母校

© 照片 : 俄中友好協會/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

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學生重返母校

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學生重返母校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3/3

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學生重返母校

1/3

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學生重返母校

2/3

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學生重返母校

3/3

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學生重返母校

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中國學生,是中俄歷史活生生的傳承者,他們將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銘記在心,走過風雨飄搖的20世紀,並將之帶入新的千年。李多力認為,伊萬諾沃人所獲得的經驗和知識,所珍視的精神價值觀,應傳遞給下一代。
他說:“我們明白,主要的是,我們作為國際兒童院的學生,我們為兩國人民的友誼做出更大的貢獻。事實是,我們作為來自中國的使者,卻在蘇聯長大。所以我們的第一母語是俄文,第二是中文。我們的命運,是中俄友好的歷史,我們經歷了所有,我們都感覺到和看到,我們內心留下的印象,是我們為人民、為我們共產黨、為俄羅斯人民度過的一生。但主要的是,我們留下的回憶,是給我們的孩子、後代和讀者們活生生的歷史。我們感覺,這些對年輕人來說是需要的。因為我們經歷的,我們收穫的,是不會再重復的。我們經歷了蘇聯、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些我們都經歷了。所以,我們的生活是蘇聯、是俄羅斯和中國的鮮活歷史。我們講述自己,並非是為了炫耀,我們希望將我們所經歷的,我們如何接受培養和教育,我們給自己的祖國和人民都留下了甚麼,都一一道出。”
李多力的生活充滿了樂觀情緒和規劃,堅信會再次重返俄羅斯。
他說:“我們堅信,下一次慶典不是最後一次,我們已經來過6次,我認為,我們還會再來。我覺得,下次慶祝偉大衛國戰爭勝利時,我們所有人將再次獲得獎章,也就是在2025年80週年慶典時,我們期待著。還有2年,我們將獲得這枚榮譽獎章,我堅信這個。當然,這不是我的個人獎章,而是國際兒童院的榮譽和自豪。我們獲得獎章,佩戴獎章,我已經和國際兒童院說過,我100歲的時候,將把這些獎章都贈送給國際兒童院。儘管我獲得獎章,但她們屬於國際兒童院。”
1933年5月1日,根據國際革命戰士救濟會主席葉連娜·斯塔索娃的倡議,成立了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這個稱謂延續至今。在近90年歷史中,國際兒童院培養了來自80多個國家的孩子們。首批學生是歐洲、中國、拉丁美洲反法西斯者和革命家的孩子,偉大衛國戰爭期間,有54名學生志願趕赴前線,其中有17人沒能返回。
1990年代,國際兒童院進行了重建和完善。目前,來自俄羅斯、遠外國和近外國熱點以及國際衝突區的孩子們在這裡生活和接受教育。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