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專家介紹發現近地小行星的意義及對地球的潛在危險

CC0 / / Астероид
Астероид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表示,近期又發現了一顆近地小行星:2020 FL2。這顆小行星於北京時間3月23日凌晨4時38分24秒飛掠地球,是中國發現的尺寸最小、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的一顆小行星。關於發現近地小行星的意義及其對地球可能造成的威脅,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研究員趙海斌。

根據天文學的定義,只要近地小行星與地球軌道距離小於750萬公里且直徑大於140米,那麼,它就被稱為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小行星。
趙海斌介紹,最新發現的這顆近地小行星在14.4萬公里飛掠地球,屬於非常小的距離。但由於它直徑比較小(約20米),因此沒有被列為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近地天體。因為直徑小的小行星如果與地球發生碰撞,很可能只會對地球上非常小的局部範圍造成危害,不會傷及整個地球。

Добыча золота на других планетах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德國專家稱宇宙黃金開採將使金價最多下跌80%

據介紹,這顆小行星是2月下旬以來中國發現的第三顆近地小行星。趙海斌強調,發現近地小行星對於人類研究太陽系的演化,評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風險,研究防禦撞擊風險的對策以及利用小行星資源都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他說:“第一點是關於發現近地小行星的科學意義。小行星是太陽系形成早期的一種原始物質,所以它保存了太陽系形成的一些原始信息。因此,小行星是研究太陽系早期形成演化學的重要指針。除此之外,小行星為甚麼能夠形成這麼豐富的多樣性以及近地小行星的起源和宿命問題,也是值得被研究的重要課題,而只有發現更多小行星才能全面研究它們。”
“第二點是關於安全意義。我們可以通過對近地小行星在一段時間內的監測,確定它的軌道,進而去評估這顆小行星會在甚麼時候撞擊地球。通過瞭解小行星可以知道,一旦這個小行星撞擊地球,那它產生的危害性會有多大,我們對危害進行評估,就需要瞭解它的物理特性。除此之外,我相信人類的智慧很高,技術發展也很快,我們只要有足夠的時間來預警這些對地球有威脅的小行星,就有可能去防禦它的撞擊,但是前提都是要對它的軌道特性和物理特性非常瞭解。”
“第三點,我們人類以後很可能會去地外空間汲取資源,而小行星無疑是最直接的能夠被我們利用到的資源之一。例如,人類可以把小行星作為一個去太空的‘船隻’,這樣的話就可以利用它的軌道資源。還可以利用小行星本身的物質,比如說,有的小行星含有大量的金屬、水和礦物質。如果以後的星際航行有可能將小行星作為能源補給的話,就會極大地節約成本。”

根據國際小行星中心的數據,北京時間4月4日晚上6點左右,將有一顆巨大的小行星從地球飛越而過。該顆小行星的編號為2015 FC35。
趙海斌表示,目前來看,這顆小行星不會對地球產生威脅,它會與地球在10.44倍的地月距離,約401萬公里處,飛掠過去。

他說:“雖然它體積比較大,距離地球也比較近,已經被列為對地球構成潛在危險的小行星,但是這顆小行星在2015年被發現,在2020年也有多次的觀測數據,所以它的軌道確定的精度較高。因為觀測資料越多,軌道就定得越准。所以肯定會擦過去,不過是沒有風險的。”

根據美國宇航局小行星中心的數據,如果這顆小行星撞擊到地球上,那麼將會產生1000兆噸TNT的能量,相當於數千顆廣島原子彈的威力。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