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專家談美在亞洲軍事存在和“中國威脅論”

© flickr.com / stratman南海
南海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在中國、美國、韓國和日本進行的研究表明,擴大美國在亞洲軍事存在的思想在這些國家的支持率很低,包括在美國本土。

美擬派軍艦進入中國南海島礁12海裡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美擬派軍艦進入中國南海島礁12海裡
只有11%的美國人、14%的韓國人和9%的日本人支持這一想法。但與此同時,大部分美國、韓國和日本受訪者認為,美國的軍事存在總體上是地區安全架構的必要組成部分。只有中國人主張減少這一軍事存在。“衛星”通訊社邀請俄羅斯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專家瓦西里∙卡申為民調結果作點評。

通過這一研究可得出幾個重要結論。一方面,地區各國仍然認為,東亞依然存在安全隱患,無法自行抵御這些威脅。另一方面,他們認為威脅不會迅速增長。在他們看來,最近數十年形成的美國軍事存在架構完全足以抵御威脅。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能夠看出美日等國軍事和外交界對戰略形勢的認識與社會輿論之間存在很大差別。美日外交與安全問題專家主要關注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增長的戰鬥力及中國在南海和東海爭議領土新的積極政策。

在他們看來,最近10至15年間,中國軍事實力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再加上朝鮮導彈核潛力顯著提高,這些都導致美國在亞洲軍事建設領域發生一系列重大改變。但對這些國家的廣大群眾而言,在軍事規劃方面發生的結構性改變基本上察覺不到。

Adm. Harry B. Harris, Jr. of U.S. Navy Commander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俄專家:美國在南海巡邏是打仗之後揮拳頭
人們沒有看到當今形勢與本世紀前10年、甚至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威脅論成功“俘獲”政治精英,但很難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這使得美日在對華採取更強硬路線必要性問題上很難取得共識。

毋庸置疑,中國面臨的政治壓力不斷增加,但這發生地很緩慢。南海不久前發生的事情表明,美國對中國的任何舉動都反應得十分滯後,通常美國的回應措施都毫無效用。

美日政軍界早已將中國視為主要挑戰。但與此同時,在經濟和文化領域的關係又好像甚麼也沒發生。

這種驚人圖景是中國近30年來實行避免對抗和養精蓄銳政策的結果。與俄羅斯不同,中國始終沒有給對手以機會對其進行孤立、抹黑和妖魔化。但問題在於,這一政策也有缺陷。首先它不能有效地保護中國的全球經濟利益,例如在非洲和中東國家的投資利益。而這些利益不斷擴大,保障其利益對中國而言是生存問題。第二,這一政策越來越不符合中國社會的期望,後者希望看到新的經濟和軍事強國在國際舞台上佔據一席之地。無休止的撤退和避免直接對抗是行不通的。中國需要做出選擇:是走到“台前”適時彰顯自我,或是把選擇權交給敵人和對手。

新聞時間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