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琳娜·塔斯基娜:哈爾濱永遠留在她的心中

© Sputnik / Liudmila Matsenko Елена Таскина
Елена Таскина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關注
今年是偉大十月革命100週年。十月革命,顛覆了二十世紀世界史進程。1917年2月,俄國君主制崩潰,臨時政府掌握掌權。幾個月後,即1917年10月,彼得格勒爆發武裝起義,布爾什維克獲得勝利。十月政變導致社會出現極深的政治裂痕,很多人被帶上革命的祭壇。國內戰爭中有250多萬人死亡,約有500萬人為逃避經濟崩潰和政治迫害而離開了祖國。在東方,中國成為接納俄國移民的中心之一,超過30萬難民來到了這裡。其中大部分落戶哈爾濱。這樣的選擇並非偶然。要知道,目前的黑龍江省省會是19世紀末由俄羅斯人建立的。當時,他們來到中國建設中東鐵路。

記者:今天,我們有機會用見證者的眼光去看待那段歷史。90歲的莫斯科人伊琳娜·塔斯基娜,是健在的不多的俄羅斯哈爾濱人。她撰寫的《無人知道的哈爾濱》、《俄國國外之路》和《俄羅斯的哈爾濱》等著作為我們勾勒出上世紀初城市生活的氛圍。

© 照片 : 塔斯基娜提供的照片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
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

 

伊琳娜·塔斯基娜說:“我在哈爾濱出生在一個鐵路職工家庭。我爺爺是在20世紀初來建設中東鐵路的。開始是一位普通的鐵路工人,然後是乘務員。媽媽在哈爾濱出生,爸爸是20年代由蘇聯政府派來建中東鐵路的。家庭給了我很好的教育機會,那時的哈爾濱,上學都是付費的。我以優秀成績從俄羅斯中學、然後是中專學校畢業。還拿到了英語證書。當時鐵路工作收入很高,所以生活在哈爾濱的俄羅斯人生活水平不差。工作之余,大家彼此做客,生活很充實。而且按傳統慶祝東正教節日。1917年10月後生活全變了,載著俄羅斯難民的輜重湧入條件不錯的哈爾濱。”

 

© 照片 : 塔斯基娜提供的照片哈爾濱
哈爾濱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哈爾濱

記者:這是散布世界各地的俄羅斯人“第一波”移民潮中的一部分。伊琳娜·塔斯基娜解釋說。一些被擊敗了的白軍、備受革命衝擊的普通百姓也來到哈爾濱。其中有很多知識分子,他們帶來的文化生活水平,要超出哈爾濱幾十年。在這座城市,創建了中國首家交響樂隊。偉大的歌唱家夏里亞賓和科茲洛夫斯基也曾在當地的劇院演出過。即使是歐洲最好的音樂舞台,也會對此欣羨不已。

對於難民來說不存在語言障礙。城市中有俄羅斯學校和商店,有俄文報紙,甚至一些街道使用的是俄語名稱。僅知道俄文的俄羅斯移民,可以輕鬆地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但那些不懂其他專業的軍人,日子就不好過了。

伊琳娜·塔斯基娜還說到:“這些不懂日常勞作的軍人是不幸的。他們懂射擊,懂打仗。但這不是處於和平狀態哈爾濱所需要的生存能力。這些被祖國拋棄了的備受屈辱的白軍軍官們,都用著不同的方法求生。有的成為雇傭兵,繼續和‘紅色瘟疫’戰鬥,參加在中國的國內戰爭;有的去中國富裕家庭當保鏢;有的則沈溺於白酒當中,這種情感在平靜的哈爾濱街頭宣洩著。但不管怎樣,大多數在華逃避布爾什維克的軍人們還是在新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俄羅斯東正教。他們向大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在上世紀頭半葉,哈爾濱有22座東正教教堂,它們積極從事慈善事業。而且,幫助的對象無論民族、無論信仰。”

記者:年輕人都會羨慕伊琳娜·塔斯基娜這位退休老人的精力和清醒的思維。儘管已經90歲高齡,但她瞭解各種世界大事,並一如既往地坐在電腦旁工作:準備出版新的回憶錄,在線寫信,通過Skype與生活在其他國家的老哈爾濱人後裔交流。遺憾的是,關節問題限制了她的行動,並非任何時候都能單獨出門散步。目前,社保工作者為她管理家務。

記者:返回蘇聯後,伊琳娜·塔斯基娜在高校畢業,並成為英語教師。開始在中學工作,然後在莫斯科師範大學工作了數十年時間。她遊歷了大半個世界,但卻再沒有去過哈爾濱,儘管針對中國生活的那段時間,她一直帶著溫情去回憶。

記者:伊琳娜·塔斯基娜承認,她是有意沒再去哈爾濱。她知道,從前的哈爾濱已所剩無幾:街道的俄文稱謂沒有了,東正教堂被毀掉了。但她想記住的是童年和青年時的哈爾濱:即帶著俄羅斯根的中國城市,一如既往,舒適、開放和慷慨好客。這樣的哈爾濱,將永遠留在她的心中。

 

 

 

 

新聞時間線
0